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向一流 加速跑】三链融合 协同创新 锻造“双创”育人新范式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锚定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需求,聚焦“有没有”“敢不敢”“能不能”三个关键问题,以“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核心引擎,提升转化平台和强化创新服务,切实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的优良生态,构建起“跨学科育人-科创实战-产业反哺”的全链条“双创”教育体系,为省属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

教育链筑基:三阶育人,重塑培养生态

作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我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通识课+专创融合课+创客计划”三级育人体系.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分别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分层分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成立了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目前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教研室每年面向一年级近7000名本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通识课,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等23门专创融合课程,将宝武集团、华中数控等骨干企业的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认知启蒙-思维训练-项目实战”阶梯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根本保障的指示精神,实施“科技创客启航计划”,设立“萌芽-成长-成熟-落地-卓越”五级资助体系,给学生团队配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创新链跃升:双轮驱动,锻造硬核竞争力

学校深入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依托“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双轮驱动机制,紧密围绕人工智能、光电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大健康等湖北省重点产业领域,立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稳居省属高校第一。

同时,学校加大大创项目向学科与科技竞赛的转化力度,充分运用学科竞赛这一重要载体,积极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近两年,学校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均实现了国家级最高奖的突破。

2024年,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与科技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4800余项,获奖总数较上一年增长了近20%,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次,形成了“一专业一赛事,一学生一赛事”的竞赛格局。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排名第69位。

产业链反哺:概念验证,架设产教融合立交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校率先在湖北省属高校中建成了首个概念验证中心。该中心建立了“技术成熟度+商业可行性”双维度评估模型,已为32个项目提供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化辅导,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各学院(部)设立科创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超过100余个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团队入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湖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武汉市黄鹤英才1人,光谷3551人才2人,长江学子10余人。基地在孵企业2024年度营收总额突破5000万元,荣获第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2024年“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创新引领奖1项,获批各级创新创业扶持补贴130余万元。

我校将持续深化“三链融合”育人模式,形成“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基因、赛事实战淬炼硬核技术、产教共生反哺区域经济”的良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双创教育高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李胤 汪汝武 张立 《光明日报》 2025年4月23日12版刊发)

欢迎来稿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22年12月被确定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对我校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是我校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校报1版和学校网站开设“向一流 加速跑”专栏,展现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为实现一流学科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丰硕成果和精神风貌。欢迎各部门、学院、团队和个人投稿。稿件内容:部门、学院有关一流学科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科研和教学团队取得的突破,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校友的支持与贡献等。

请在文稿中注明作者姓名、所在部门或学院、电话等信息,以便联系和沟通。请将文稿、照片放在文件夹里,命名为“向一流 加速跑+投稿人+稿件标题”,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投稿邮箱:whkjdxb@163.com。

下一条:校长倪红卫带队调研黄家湖校区暑期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