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雄伟
耐火材料居国际一流,实验设备在全国领先,二十多个大团队都承担着国家项目……拥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材冶学院,在“十三五”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产出量在学校名列前茅。
材冶学院楼呈“工”字形,前后屹立着两座具有象征意义的“火炬”雕塑。走进学院,二楼大厅展示着院训“精金百炼,钢浇铁铸”,科研设备的低声轰鸣时时传来,穿着实验服的师生随处可见。
青山校区的师生们有目共睹:材冶学院的实验室经常是全校关灯最晚的,有的因为实验不能间断,几天几夜不熄灯;材冶学院的师生工作时间长,除了春节的一周,一年四季包括寒暑假,都有师生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忙碌。
战略战术相统一 敢拼敢冲有成果
作为学校的龙头学院,材冶学院把压力化为动力,全院上下凝心聚力,落实思想、行动、组织、经费“四统一”。
每一两周,材冶学院都召开党政会议,研究工作、提出问题、商讨方案、做出部署。为了加强沟通,院领导平时也经常会面,对学院的核心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对重要的工作群策群力。
顾华志总强调“四个重要、一个结合”: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传统和拓展同样重要、国内和国际同样重要,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教职工们对此表示认同。顾华志还常常说:“不拼,哪来的项目,哪来的成果?不冲,哪来的奖项,哪来的一流?人人都要敢拼敢冲!”
学院教学科研的思想大方向一致,做事相通。老教师扶持年轻教师讲好课、搞项目,年轻老师想干事、干大事,成长迅速。申请项目、申报奖项,院系领导都很重视,提前谋划、有序组织、层层把关、做好服务。
“拼”“冲”不仅是顾华志的口头禅,也成了学院上下的自觉行动。从学生到教授、从教学到科研,大家都尽可能地向上拼、往上冲。“我们的成果都是拼出来的,敢拼才会赢。”顾华志说。
学院积极鼓励大家干活,在经费上“谁干活就支持谁”。虽然经费有限,但“花钱”干实事,集中财力花在有用的地方。去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材冶学院到账经费达到历史最高,还通过多个渠道拿下国家重点项目。顾华志说:“越是困难,在关键点更要去拼,去年我们拼下来的到账经费超过了4000万。”
战术战略的高度统一,促进了院系、师生间的理解和支持,鼓舞了材冶人敢拼、敢冲的钢铁精神,提高了学院的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大团队揽重任 人人做贡献
“我们要搞大团队,提供大平台,做大项目,出大成果。”顾华志说,为了更好地提高科研总体水平,材冶学院将科研任务下发,激发每个团队都想方设法去争取项目,争取经费。
引进的人才必须进入团队,不能单枪匹马、盲目地干,“有团队才能有目标,才能团结起来搞重点项目。”材冶学院在 “十三五”期间不断发展大团队,近二十个团队不断做大做强。
走进材冶学院的高温磁电材料研究所,两边的实验室里传出“轰隆隆”的声音。一间40平米大小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三台纳米分解仪器,十多台高温反应炉正在运作。过道上也摆放着实验材料,就连狭小的阳台都有三台空压机正在运转。
团队负责人李享成正带着本科生、博士生做实验。该团队在“十三五”期间拿下了超过1000万的项目,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李享成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创新人才奖。
“2018年完成平台建设,2020年就出成果,团队上下气氛十分融洽。”这是材冶学院老师们对霍开富团队的评价。走进该团队的电池实验室,墙边整齐排列着5组货架,每组货架上都是一排排的电极,每一排都贴上团队个人的名字标签。“合在一起是大团队,分散下去是小个人,我们保证每个人都有项目可做。”该团队的张旭明介绍,“同时,鼓励大家不仅要把工作完成,更要把工作做好。”
团队师生通过查看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研究动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线上线下开展学术讲座和深度交流。该团队分为三个小组,每周开展文献汇报和学术交流;每个月三个组还集合在一起交流,每年年底进行年终成果展示。
霍开富强调成果高创新性,在团队实行按成果等级给予奖励的政策,鼓励学生在创新性高的平台发表文章;提倡轻松和向上的科研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由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从事“国家、社会和人民需求”以及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难题方面的研究,并推动成果产业化。这两年,该团队在TOP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
材冶学院的教师队伍已实现博士化,就连实验室的老师博士率也由“十二五”的60%,提升到现在接近100%。该院鼓励实验员老师,不仅要读博,还要出国留学,不断推进教师队伍的工程化、国际化。“实验室的老师在做好教学的同时,科研氛围也很浓厚。老师们研发新设备,申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每年的科研成果不少。”负责实验室管理的蒋静副院长说,在今年的青岛仪器设备大赛上,学校四个晋级国赛的项目中材冶学院有三个。
“年轻老师刚来,学院会为他们设计好成长路线,但具体的工作还需要个人努力。”蒋静谈到。在学院、团队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和博士后都愿意扎根在材冶学院,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贡献。“十三五”期间,材冶学院获批“楚天学子”就有32人,还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
完善量化考核 提升整体实力
“提高教学积极性,提高科研水平,两者都很重要。”材冶学院党委书记薛正良表示。2019年,材冶学院在学校的考核指标上进行了修改,将考核标准的下限整体提高,不断向二级、三级教授施加正面压力。同时,按照多角度、合理性,推出了“442”规则,即教学科研各占总考核评分的40%,剩下的20%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
“442”规则推行后,全院上下开始有序开展各自工作。科研类教授着力于承担重点项目,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申报各类科研奖项。“十三五”期间,材冶学院论文发表量排名世界耐火材料领域第一,获批国家发改委“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学类教授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出版专著教材17部,其中国内12部。
整体进步不只是将考核规则细化,材冶学院将国家级大项目、高水平论文、各类国省级奖励作为加分项,细分每一类对应的分数,实现在量化中量化。这一系列规则作为学院的“指挥棒”,让教职工们都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有序开展工作。学院强调国家基金项目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提升副教授、教授的考核点,老师们从曾经的“被动做事”转变为现在“主动做事”“积极做事”。
今年年初,材冶学院将2020年的年终考核排序后,放在学院群里,让教师之间知己知彼,相互比较,形成“你搞我也搞”的良性竞争氛围。积极性上去了,整体的工作氛围也就上去了。
材冶学院“十三五”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832项、国际发明专利18项,发布国家标准 14项、行业标准6项,其他科研成果也比“十二五”有了明显提升,这都离不开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目前,材冶学院“十四五”的规划也已经制定,最近筹备召开教授会、楚天学子会,推进各项目标落实——科研经费翻番、核心技术实现重大转化、完善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学院总体实力在国内同领域位于前列,成为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冶金材料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eol.cn/hubei/hubgd/202104/t20210427_2102966.shtml
《回眸“十三五” 奋进“十四五”》系列报道
1.资环学院:把学院当家 把工作当事业
http://news.wust.edu.cn/2021/0316/c58a231878/page.htm
2.信息学院:打造人才高地 推进人才强院
http://www.wust.edu.cn/2021/0415/c39a235717/page.htm
3.材冶学院:敢拼敢冲 力争国际一流
http://www.wust.edu.cn/2021/0425/c39a23689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