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迎评促建】机械工程学院:“四维聚力”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机械类专业创新构建育人体系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1-02浏览次数: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被誉为“冶金机械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其前身是原华中工学院冶金机械专业,于1960年整体划转武汉科技大学,成为学院本科办学的起点。机械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含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5个专业方向。

多年来,学院弘扬崇实传统,面向新产业变革与制造强国战略,以机械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内容为基、方法为要、思政为纲、实践为导”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四维聚力”教学体系,为国内外培养和输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机械工程及冶金装备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多年的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教师团队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湖北省名师3人;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500余项;培养了“长江学子”“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

一、挖潜教学资源 丰富“多元融合”内容

机械类专业以工程设计为主线,将机械专业的知识点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使教学内容融合学科前沿、先进技术、实用工具,通过“理论-方法-手段-工具”的链条,在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之间架起桥梁,通过跨学科的多元融合,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多种形式,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项目等,以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坚持成果导向 实施“深度探究”模式

机械类专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究机械专业知识的原理和应用。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研究,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实现对机械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驱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通“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创新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并延伸至课外学科竞赛,层层递进,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实践基地、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了多学科交叉和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条件。

三、促进以点带面 构建“体验思政”体系

机械类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引领和导向作用。挖掘“共情、有温度”的课程思政素材,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引导熏陶;构建“系统、有厚度”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突出专业的钢铁特色;探索“融合、有力度”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真情实意的育人效果。多场景体验式课程思政实现了品质培育与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注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在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将思政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

四、打造实践平台 建设“分层递进”资源

机械类专业建设了以大学生创新工场、校企联合实验室、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核心的分层递进的多元实践平台,针对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各有侧重,分层递进。开发了研究、设计、应用3大类215个工程项目资源,建成“液压元件与系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线上实验资源15项,应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环节,工程项目驱动,校企联合指导,实现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

近几年,学院培养了“创业之星”李恒、“长江学子”丁周阳、“大学生自强之星”陈志远、“宝钢优秀学生”孙翰林等一批优秀学生,同时也涌现出长期致力科技助农的“棚有爱”实践团队、11年专注公益的“机蓄力量”社会实践团队等一批优秀集体。中国教育在线报道《武汉科技大学为行业培养“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教育报报道《武汉科技大学打造工程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试验田”》。

中国制造之路漫漫,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增强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做中国制造的排头兵、先行者和生力军。

【迎评促建】专栏:https://news.wust.edu.cn/ypcj.htm


上一条:学校召开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布置会 下一条: 2024年我校学报两刊多篇文章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