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荆楚网:校傲荆楚·大咖谈新丨对话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教授黄峰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

视频: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5-09/04/content_19474393.html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何鹏 通讯员蔡路、程毓)以钢铁为笔,绘一流学科。从钢铁洪流中的百炼千锤,到数智时代的材料新篇,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一代代学者以信念为炉、创新为火,在荆楚大地上铸就了一部铿锵有力的科研史诗。

近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教育《校傲荆楚·大咖谈新》栏目专访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教授黄峰。揭秘金材团队“百炼成钢”的背后故事。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为湖北省“材料学科双一流”建设重点专业,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如何锚定方向,实现从“传统钢铁”向“数智能源金属材料”的战略跨越?

黄峰: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始终是我们的“北斗星”。

金材系精准聚焦三大特色方向——氢能储运钢质材料、导磁新材料、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为教师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坚实平台。我们以“大平台、大人才、大项目、大成果”为核心牵引,制定了清晰的“四步走”战略蓝图:省级平台认证筑基、国家级人才引育蓄力、大项目立项攻坚、创新成果破茧成蝶。

五载砥砺,硕果盈枝:工程教育认证、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相继获批;摘得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锻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3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3项(牵头2项)、“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6项;荣膺省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闪耀。

这是一条艰难却充满荣光的道路,我们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飞跃的蜕变,实现了学科内涵的历史性跨越。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在冲击双一流的征程中,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有哪些关键“破壁”之举?其内核动力是什么?

黄峰:金材系有自己独到的三大攻坚“密码”。

一是“渐进合作”炼就创新联合体。科研平台是基石,从选派师生赴武钢实习,到邀请企业专家入校交流,再到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合作步步深入。在“双碳”目标催生下,金材系敏锐抓住机遇。在省政府政策支持下,校领导联系武钢牵头,联合6家单位共建“低碳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项目起步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政府疑虑、企业观望,金材系团队双线作战,向科技厅力陈冶金降碳的紧迫性,同时反复协调各参与方,承担起大量协议起草等繁琐工作。最终,我们打造了国内首家省级低碳冶金创新联合体,这份突破,离不开校领导奠定的根基和团队的韧性。

二是“三赛三促”激活育人全链条。人才培养是根本,金材系独创“三赛三促”机制——学生以基础赛、挑战赛、创新赛锤炼能力;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竞赛、指导学生竞赛、承办学科竞赛提升水平。“学、教、赛”深度融合,成效斐然:近五年,学生发表论文及获专利近40篇/项,斩获国家省级竞赛奖200余项;新建5家产业实践基地;承担教育部协同育人、就业项目6项,成果获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青年教师在实战中崛起:张施琦老师入选中国科协“青托”并走向管理岗位,程朝阳老师获评“省青年拔尖”,多位教师入选“楚天学子”等计划。

三是“十年磨剑”攻克“卡脖子”难题。科研需要坐穿冷板凳的定力,我们的团队在高强抗氢钢领域坚守十余年,终于迎来突破。团队颠覆了传统认知,首创“钢中夹杂物功能化技术”,一举攻克高强厚板抗酸海底管线钢的“抗氢协同增韧”世界性难题,实现完全国产化。这背后是2项国家重点基金的支持和1项省级科技一等奖的肯定。这里特别要感谢邓承继及其他老师指导和帮助,团队历经大半年凝练了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顿匆匆盒饭,艰辛难以言表,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人身上流淌着怎样的精神血脉?这种精神对锻造一流学科意味着什么?

黄峰:我们笃信,一流学科绝非“评”出来的,必是“干”出来的!

这份“干”字精神,是瞄准国家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执着;是以实际贡献为标尺的务实;是面对“大人才引进尚未突破”等短板,仍勠力前行的清醒与勇毅。这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更需要敢为人先的魄力。金材系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学部领导的关怀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位金材人的汗水和智慧!

在金材人的精神图谱上,刻着“家国情怀”的基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永恒坐标;写着“协同攻坚”的密码——从校企融合到师生共进,合力方能断金;更闪耀着“十年一剑”的韧劲——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正是这钢铁般的意志,让金材系在荆楚创新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向着材料学科的高峰不断攀登。他们以钢铁为画卷,以创新为笔墨,正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一流学科建设的“硬核”篇章。

下一条:荆楚网:校傲荆楚·大咖谈新丨对话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教授魏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