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光明日报:“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破解“学用分离”难题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

面对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学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等难题,武汉科技大学构建了一套“双主体协同—七要素支撑—全流程监管”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该模式直击人才培养痛点,通过系统性创新,有效打通了从课堂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举措 从“校内培养”到“校企共育”的深刻转变

学校打破传统院系壁垒,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湖北省先进低碳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耐火材料创新联盟等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有20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实现了从“高校单方培养”到“校企双向奔赴”的根本转变。

学校通过“共同投入、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攻关、共享成果”的“五共”机制,将产业界的真实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通过“企业出题、导师解题、学生答题”的创新实践模式,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中,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过程中锤炼“真能力”,产出“真成果”。

系统保障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养成”的全面支撑

为确保学生能接得住、解得好企业的“真题”,学校打造了“思政、文化、课程、导师、项目、平台、学科”七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实现了从单一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联合企业共同开发体现“前沿性、交叉性、高阶性、挑战度”的课程资源,其中“无机材料热力学”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组建包括“国家卓越工程师”在内的“双导师”队伍,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广阔舞台。

成果斐然 高素质人才供给获得产业界广泛认可

自实施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来,学校育人成效显著,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产业界广泛认可。近5年,学校研究生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项,授权专利1213件。研究生作为负责人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200项,其中国家级1011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良好”以上的比例达95%,并高度肯定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踏实肯干、业务能力强”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学校工程类研究生“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

2017届毕业生肖爱达勇攀行业高峰,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世界工程机械用最高强度级别1300MPa级钢和硬度最高级别HBW600耐磨钢,并批量生产,替代进口产品,2020年肖爱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20届毕业生赵鹏达实现“金属铬冶炼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利用”产业化,年处理金属铬冶炼废渣近3万吨,平均每年为公司创效20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辽宁锦州地区金属铬冶炼废渣大量堆积问题,2022年赵鹏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级研究生耿伟在大冶特钢一年多的实践期间,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9Cr系列、HT700P等合金材料高温轧制理论依据不足,成材率有待提升的难点问题,得到公司高度认可,成为大冶特钢第一个签约的2026届毕业研究生。

学校“产教融合”育人培养模式在破解“学用分离”难题、培养行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10/30/nw.D110000gmrb_20251030_4-12.htm


上一条:中国冶金报: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二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举办 下一条:中国冶金报:武汉科技大学鄢文当选国际先进材料学会终身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