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科技日报:科学大咖云集颁奖礼,为这些短视频点赞!

作者:科技日报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9-29浏览次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坐在办公室内,面对镜头,说道:“我宣布,获得‘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的作品是——《邓稼先》。”

这部不到一分钟的获奖短片,由中国科技馆拍摄,记录了清华学子用戏剧形式演绎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但短视频的前期策划花了四个多月。一群试图读懂科学家的年轻人,通过史料,隔着漫长岁月,和邓稼先“对话”。

他们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舍得放弃,为什么愿意牺牲?

短片摘取了一些邓稼先的人生片段。

第一个,是邓稼先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搭乘轮船,回到祖国;

第二个,是在接到原子弹研制任务后,年轻的邓稼先和妻子背靠背躺在床上,各怀心事,无法入眠。

“即使是大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是触摸不到的符号。”短片主创团队说。

这也正是“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的举办主旨。

它由中国科协主办,科技日报社承办,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拉近公众和科学家的距离。

9月28日,活动颁奖仪式在线上举行。12座奖杯,12位科学界大咖作颁奖嘉宾,其中10位是院士。

这些短视频里的主人公,大多数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人”。

白芝勇,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中国高铁3.6万公里运营里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近十分之一。

他的生活:白天毒虫、野猪、草带刺;夜里白酒、蚊香、风油精。

1933年出生的广东人梁增基,在地处渭北旱塬的偏远小城扎根。他创下了我国旱区小麦育种奇迹,81岁那年,他和团队还又培育出了一个抗旱丰产的新种。

当地农民说,要想多打粮,赶紧找老梁。

王文晶,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他拍下了2019年极夜后我国南极中山站的第一缕阳光。

“去了极地,才知道极夜的中山站是没有企鹅的,有的只是暴风、暴雪;去了极地,才知道白天也应该睡觉。”

姚凯,武汉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经历上万次失败,耗费五年的时间,他成功在小鼠实验中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胶质细胞”分裂并发育为可感光的视杆细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在2019年7月到8月间对青藏高原的色林错流域和羊卓雍错流域的多个湖泊进行了测深、水质和湖泊沉积物等多项科学考察。团队中擅长谱曲的理工男,做了首原创歌曲《高原测湖队》。他们唱:“我们是高原上的测湖队,风餐露宿,风雨如晦;我们是高原上的测湖队,星辰日月,一路相随……”

一则则短视频,用一个个小片段,展现着科研人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颁奖典礼上,被拍摄的科研人和颁奖的大咖科学家,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远程互动。

这次颁奖典礼,颁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还颁出了最具人气、最具创新、最佳拍摄、最具传播价值、最佳故事和最佳神剪辑等6个单项奖。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通过短视频征集活动这个平台,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展示风采,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他期待一大批有理想、有潜质、有激情、慎思考、有作为的青年英才,撑起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指出,一代代科学家,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科技报国的光荣与梦想,集中用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让网友们透过屏幕,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专注与担当。看到此景,作为科技媒体,我们感到十分振奋。“我们期待,今后能通过此类活动,继续为青年人提供施展创意的平台,建立科技界与公众对话的渠道。”

并非自带流量的科学家,也确实吸引到了公众的关注。

“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从2019年5月启动,开始作品提交和网络投票,共征集了1000多条短视频作品。经网友票选和线上线下两轮专家评审,确定了获奖名单。本次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宣传热潮,网友观看、投票、点赞已超过35亿次。

科学也能偶像,科学家精神,值得礼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122220865779303&wfr=spider&for=pc

上一条:中国教育在线:武汉科技大学军训场上秀才艺 手语弹唱黄梅戏 下一条:腾讯:他们是湖北农村双胞胎学霸,谢绝清华与中科院邀约,共留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