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见习记者夏雨 罗敏)7月18日,“萤火虫”实践团在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和团委老师郭欣雨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鞋厂,共同学习乡村经济的发展之路。
走进承庆鞋厂,鞋皮内标上竟然印着某轻奢品牌的标志。支教团的成员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脚上穿的鞋子是在这个乡村小厂生产出来的。“我们的鞋子都是远销海外,专门做出口的。”车间管理人员介绍,整个鞋厂带动了1180人就业。
“这里离家近,带孩子方便。”家住百丈河村的王玉琼今年年初进入承庆鞋厂,正好赶上厂里与县扶贫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王玉琼等85名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上岗。
王玉琼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四年级,一个在读幼儿园,家里还有病重的婆婆。进鞋厂前,家里的经济重担全落在丈夫身上。没技能也没怎么读书,摆在王玉琼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种地带孩子。好在2018年初,鞋厂建设扶贫车间,王玉琼抓住了机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王玉琼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解决了两个孩子的日常开销,经济状况大大改善。
据易主管介绍,鞋厂每年创收八千万人民币以上,员工集中为附近村子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工资加绩效每月能拿到近三千块钱。“又可以赚钱,又可以留在家带孩子,何乐而不为呢?”旁边正剪线的王阿姨站起来说。厂门前,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生产车间的牌子还在熠熠生辉。
“你们知道吗?09年我给温家宝总理送的鞋垫就是我们村里89岁的田桂花老人绣的。” 看完了现代化的加工厂,王金初带领志愿者走进田桂花绣品生产基地参观。
一张写字桌上摆满了花样精致、颜色秀丽的刺绣鞋垫,黄爱珍正拿着针穿梭在一片待完工的鞋垫上。“五层底布纳在一起,蒙上皮儿,添上花鸟鱼虫各种花样,先勾线后上色,再密密麻麻地补一层牛仔线夯实,最后细绒布封底儿,鞋垫就做完了。”这么一番功夫,要花上六七天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我二十就开始做鞋垫了,到如今也二三十年了。”黄爱珍当年正是拜在田桂花手下学艺,像她这样手工娴熟的村妇在百丈河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我们的鞋垫好啊!老外来看了都说要拿回去当工艺品,舍不得穿。”看着桌上形形色色的样式,黄爱珍满眼喜爱地指着给志愿者介绍:“这是喜鹊连枝,这是步步高升,那是前程似锦。”每一片鞋垫儿都带着自己的寓意,在绣娘的针针线线里缝进了最淳朴的祝愿。
作为乡里的优秀传统文化,黄爱珍时常带着鞋垫出去交流展览。在四季花海的展览会上,她见到了年轻的英山缠花继承人陈广英女士。看着她精湛的技艺,黄爱珍十分放心:“能够传承就好,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啊!”
发扬传统文化,关键就在于继承和发展,百丈河村的绣娘们用着老技法,绣的却是新花样。“这是我儿子给描的花样,比我的要精致小巧些。”学美术的儿子有空也会在鞋底上帮加一些新的元素。黄阿姨介绍,时代在发展,顾客审美也在变化,传统的大花锦簇比不上小花清丽,为了迎合市场潮流,传统技艺也需时刻更新换代,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把握命运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