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赵喆昊)7月20日,我院“萤火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崇阳县武长街白义,开展了一场崇阳提琴戏调研活动,并与武汉大学“学习邦”志愿服务队一同于当晚欣赏观看提琴戏经典剧目《双状元》,了解这一非遗文化在当地的鲜活传承。
崇阳提琴戏起源于清代,以悠扬的提琴伴奏和淳朴的方言唱腔为特色,2008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崇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提琴戏传承人庞望介绍,其所在戏班已累计演出三千余场,主要活跃于湘鄂赣交界地区,演出费用多靠乡亲集资及少量演出收入维持。
据访谈得知,提琴戏早已融入当地民众生活:喜丧嫁娶搭台演唱是约定俗成的传统,每逢春节,“太平戏”的欢快旋律更是必不可少,传递着节庆的喜悦。与专业剧团不同,崇阳提琴戏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员化妆采用油彩,简便耐用,正如其艺术风格般质朴扎实。
传承方面,崇阳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关键。庞望提到,虽戏班鲜少走出省界,但在政府扶持下,新人培养持续推进,团队中亦有无正规师承却天赋出众的演员,保障了技艺的延续。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赵喆昊演唱京剧《女起解》选段,与庞望进行戏曲文化交流,庞望对队员的发音咬字作简单指导,并感慨道:“现在还有喜欢传统戏曲的年轻人不多啦!希望你们年轻人能把我们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当晚的《双状元》演出现场,村民聚集,掌声不断。这场因升学举办的演出,印证了提琴戏与当地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融入民俗活动的文化仪式。实践队员们都在欣赏后表示:“提琴戏的节奏和版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戏曲,拥有别样的韵味,我们都意犹未尽。”
如今,崇阳提琴戏正凭借扎根乡土的传承、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烟火中持续焕发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