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校地合作展担当 守护红色文化魂

作者:邓欣茹编辑:陈雅雯发布时间:2023-07-23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邓欣茹)为迎接我校125周年校庆,纪念我校“红安行”40周年,进一步密切校地往来、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事业,7月23日,我校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卢绍伟、红安县党委宣传部陈琪、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刘伟毅教授等领导和老师赴红安县马鞍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85AF4

走进红色故居,传承革命血脉

马鞍山村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著名老一辈革命家郑位三家乡,校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卢绍伟参观郑位三故居后表示,要深挖地方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滋养当地中小学生爱国情怀。郑位三故居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地等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是一座红色宝库和精神富矿,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挥红色基因库的优势,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建设振兴。

38679

在七里坪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郑芬的带领下,我校产学研一体化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团红安队探访郑位三故居。郑位三同志1918年考入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也就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他在读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和同学一起积极投入到爱国运动的行列。

在郑芬的讲解中知晓,郑位三同志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尊称为“郑老”或是“位老”。在革命战争年代,当国家和人民陷入绝境时,郑位三总是在关键时刻靠自己的智慧力挽狂澜;在和平建设年代,他甘愿退居幕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默默付出。

在红安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像这样的红色遗迹、革命事迹、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红安队队长张琪琪感慨道:“探访郑位三故居后,我真切地了解到一些革命历程,能深刻地去学习去品悟红色精神,这将激励着我不断学习践行,争做新时代青年。”

校地共建聚力发展,携手赋能乡村振兴

我校产学研一体化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团红安队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全面了解马鞍山村村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环境改善、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村民对光伏发电的信任度很高,并对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团队成员吴诗琪表示:“我们克服存在的困难,系民心听民声,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情况。”

在测量郑位三故居期间,实践团成员顶着37度高温,在没有先进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同学们想尽办法,不够高的地方举着杆子测,不好走的地方放着梯子下。郑位三故居坐落山脚,避开了山势脉络,侧向对水。故居一进五开间,面阔14.8米,宽8.2米,建筑面积121.36米。硬山布瓦顶,土木结构。居所在的马鞍山村落规划不合理,动线不清晰。房屋总体分布散乱,村中部分房屋密集,房屋间部分道路狭窄仅可供一人通过。

7月27日上午,红安县马鞍山村支部书记郑春华给临行的我校产学研一体化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团红安队送上一面写有“不忘初心跟党走、深入红村育红苗”的锦旗,对实践团红安队实地调研、城乡规划工作和心理育人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1983年开始,我校以红安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 “红安行”,沉浸式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在我校125周年校庆之际开展的赴红安县红色之旅,产学研一体化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团红安队始终贯彻服务乡村振兴的愿景,为共同缔造和美乡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长期以来,我校和红安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共建关系,有效推动红安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红色文化空间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创,未来也将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我校要以实践基地挂牌为契机,搭建大学生乡村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书写人生理想,把“武科大—红安”合作关系积极打造成校地携手共谱未来的红色名片。

3BBD7

上一条:实地参观污水处理 深刻理解环保意义 下一条:探索防洪体系建设 学习流域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