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张艺轩 卓凌晞 摄影刘川峰)9月3日上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国学中心主任孙君恒端坐案前,凝神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直播。他指尖摩挲着案头自著的《武科大似水年华》《武科大往事回首》两部著作,目光追随着受阅方队整齐的步伐,思绪飘回书中记载的烽火岁月——如今的和平盛世,正是无数像该校校友郑位三这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用生命铺就的。

在《武科大往事回首》中,孙君恒详细记录了郑位三的抗战历程:1927年,就读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我校前身)的郑位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1937年至1945年间,他从鄂豫皖根据地新四军第四支队转战至边区新四军第五师,在鄂东游击战中发动群众抗击日寇,曾用土制地雷炸毁日军运输补给线。即便因长期营养不良晕倒在指挥岗位,他怀中仍紧揣着写有“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的手稿。
另一段让孙君恒热泪盈眶的记忆,是校友李四光的“地质报国”之路:为实现强国梦,他数度调整专业方向,最终投身地质学科,获英国理学硕士学位后拒绝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践行“努力向学,蔚国为用”的誓言。抗战时期,他踏遍西南大地为工业内迁勘探矿产资源,用专业学识支撑民族工业存续。
“革命精神代代传。”除了以文字镌刻历史,孙君恒更常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这些红色故事。学生们聚精会神聆听,教室里不时响起共鸣的掌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2024级研究生王富林激动地说:“老师,您讲述的故事让我们深受震撼。从前只是听闻校友的名字,没想到他们有着如此感人事迹。通过您的书,我们不仅触摸到武科大的光辉校史,更真切理解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李四光精神,孙君恒还带领学生参观李四光故居。他对红色故事的探索不止有文献,还会亲自前往抗日占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于今年8月28日到大悟参加新四军抗战研讨会,参观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孙君恒研究的“白求恩1938年在武汉”曾发表有论文,且有《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这些文字成为研究该校红色故事的珍贵文献。
据孙君恒介绍,我校红色基因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该校至少有15名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并加入党组织,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情怀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两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串联校史,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不仅成为武科大人回望初心的“精神家谱”,更让红色故事走出校园、广为流传。
“这两本书是我们了解校史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级学生吕鑫宇说,观看阅兵后,祖国的强大与民族的自豪让她心潮澎湃,也更深刻意识到青年责任。“我们将继续深挖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让革命先辈的事迹走进更多人心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