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梅海兵 见习记者全永友)5月14、15日,我校近150名教工党员代表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前往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校第三十四次奔赴红安,旨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活动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和校团委联合举办。
我校近150名教工党员代表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前往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校团委副书记潘丽莎的倡议下,师生为烈士默哀一分钟
14日上午,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向烈士敬献花篮。在校团委副书记潘丽莎的倡议下,师生为烈士默哀一分钟。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颖的带领下,师生紧握拳头,庄严宣誓,继承先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师生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师生参观董必武纪念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等。在参观过程中,一幅幅照片、一座座鲜活的雕像、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展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家一路参观、一路感慨,都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红安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耿为师生作了一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14日下午,在县政府大礼堂,红安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耿为师生作了一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他说:“武汉科技大学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开始最早、坚持最好、人数最多、效果最佳!”胡耿讲述来到红安的原因并介绍红安的革命历史。红安先后走出223位开国将军和2位国家主席,“这不仅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初自己放弃在家乡大城市里工作的机会,就是为了来到红安找寻答案,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城,能出这么多开国将军。”

胡耿高度评价我校革命传统教育:开始最早、坚持最好、人数最多、效果最佳
胡耿说,1927年到1945年,红安为中国革命献出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1人属红安籍。他通过讲述众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引出红安精神: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一要三不要”指的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是指只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刘运显主持报告会。他说,胡老给我们上了三堂课:历史文化课、革命教育课、人生哲理课。正如胡老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往无前。

师生举行在七里坪镇举行联合晚会
晚上,师生回到红四方面军起源地七里坪镇,举行联欢会晚会,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15日上午,师生香山湖湖堤参观,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因14万英雄儿女的献血而染红,师生远眺群山,缅怀先烈。参观结束,师生还来到七里坪镇长胜街,参观长胜街、列宁小学、红四方面军发源地,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在同学们的心里引起强烈震撼。

师生参观高桥革命史纪念馆
15日下午,师生来到红安高桥镇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参观高桥革命史纪念馆、李先念旧居、李先念图书馆。李先念故居是典型的鄂东民间建筑风格,土砖瓦房,一进三间。进门第一间为正厅,摆有香案、方桌、椅子、纺线车等,靠右边的一间是卧室兼厨房,放置有床、储柜,还有柴灶等,李先念就是在这间房子里诞生的。故居西边,是李先念故居纪念馆和李先念图书馆,里面陈列有李先念及高桥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开展革命活动的实物及图片以及大量革命书籍。
自1983年以来,学校以红安为基地,不间断地开展全校革命传统教育。34年来,学校接受红安精神教育的学生超过10万人。红安已成为学校的一块精神高地。丰厚的革命传统教育,已在学校师生心中树起了红安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