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牵头发起的耐火材料创新联盟于5月24日正式成立。我校与12家国内外耐火材料头部企业共建联盟,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学科,推动耐火材料行业创新发展。
武科大高温陶瓷研究所在红安县,持续拓展耐火材料成果应用;武科大功能新材料团队在荆门市,与当地企业一起推进电子材料及化工新技术落地;武科大低碳冶金耐火材料团队与中科新材料(湖北)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转化耐火材料高温热管理新技术……
“这两年,学校科技成果湖北就地转化率提升30%!”校长倪红卫说:“在湖北省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进程中,武科大凭借深厚的学科底蕴与创新的科研机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不断探索新的成果转化模式,让一批‘创新之花’在湖北结出‘产业之果’。仅2024年便促成600余项科技成果在湖北转化,金额超2.3亿元,积极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签订1.5亿元大单,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新能源产业是湖北重点布局产业。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针对这一行业挑战,武科大先进储能材料团队决心将潜心研究1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
之前,他们十年如一日科技攻关,在学校实验室研发出低膨胀、高容量的多孔硅负极材料,解决了硅碳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大和制备的问题,使得电池的储能增加30%以上,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突破。
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武科大大力推行“实验室+中试+成果推广+产业应用”成果转化模式,建立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学校专门建成中试场地,助力突破“最难一公里”,该团队逐步实现了“克级到公斤级”的制备技术。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学校成立了概念验证中心,对团队的新技术进行培育和推广,并派出学校的技术经理主动上门,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流程服务。

2022年,武科大先进储能材料团队与湖北随州犇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1.5亿元的技术转让协议,携手开展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技术合作,创造了湖北高校院所单笔技术转让交易的最高纪录。
目前,该公司已投资建成300吨/年生产线,团队在生产线上实现“公斤级到百公斤级”的制备技术;正在规划3万吨/年的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团队负责人表示:“该成果的成功转化提升了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为湖北打造万亿级汽车制造产业、千亿级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现年产值近亿元,替代进口超微芯片
“做科研,要瞄准行业痛点,做有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解决真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武科大先进能量转换技术与材料研究团队,在樊希安教授的带领下,实现了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创业,科技成果在湖北成功转化。
该团队深耕高温热电材料,这是武科大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方向。要人,学校给指标;要实验室,学校给场地;要设备,学校给经费。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建设了半导体热电技术科研平台。
师生经过反复攻关,在热-电转换温差发电技术、磁-电能量转换技术、辐射换热技术及其关键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终于完成基础研究和中试实验。
学校依据湖北省“科技十条”“新九条”,出台专技人员在岗、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对成果转化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激励。樊希安带领2名教师和4名学生,以技术入股注册成立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领导多次到企业调研指导,并将他们纳入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予以资助,东湖高新区和鄂州市政府给予了极大政策支持。2022年,该团队获得中国光谷 3551 国际创业大赛全球总决赛冠军,又得到华工创投两轮投资和政府配套资金。

公司从 2018 年第一笔22.8万元订单,到现在年产值近亿元。如今,公司已发展为全球第一家掌握SPS技术批量制造热电材料、晶圆级封装技术封装Micro-TEC和 Mini-TEC 芯片的高科技公司,实现超微型TEC芯片的进口替代,成为湖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上的一颗明珠。
新增产值十多亿,助力汽车产业发展
湖北是钢铁大省。针对钢铁生产工序多、能耗高、排放大的难题,武科大先进短流程工艺与低成本高性能钢研究团队历经20年,专注于“钢铁材料先进短流程制造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新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武汉科技大学关于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实施意见》出台,学校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为成果转化项目对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供有力支撑。
该团队依托学校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先进钢铁材料短流程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平台,同时联合湖北的钢铁企业和汽车企业,共同推动成果应用。其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资助。
先进短流程制造生产线在武钢建成,通过联合攻关,先后开发出600MPa级、800MPa级双相钢和1500MPa级、2000MPa级热成形钢等系列薄规格汽车用先进高强钢产品。与传统流程相比,制造过程的能耗降低 71.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9.04%,二氧化硫排放降低 13.46%。这意味着,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增加了利润。
他们研发的先进高强钢,在湖北的汽车生产企业实现了批量应用,主要用于汽车白车身 A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纵梁、中通道、防撞梁、门内加强板等安全结构件的加工制造。应用结果反馈,产品的成形性能、表面质量、焊接及涂装性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据三年数据显示,累计生产各类汽车白车身用钢 33万吨,新增产值超过17亿元,为湖北打造万亿级汽车制造产业、五千亿级低碳冶金产业贡献“武科大力量”。
我校通过一系列创新而有效的举措,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在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中,科技成果转化覆盖了湖北省内除神农架林区以外的所有市州,助力湖北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做出“武科大贡献”。(作者:蔡路)
欢迎来稿: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22年12月被确定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对我校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是我校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校报1版和学校网站开设“向一流 加速跑”专栏,展现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为实现一流学科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丰硕成果和精神风貌。欢迎各部门、学院、团队和个人投稿。稿件内容:部门、学院有关一流学科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科研和教学团队取得的突破,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校友的支持与贡献等。
请在文稿中注明作者姓名、所在部门或学院、电话等信息,以便联系和沟通。请将文稿、照片放在文件夹里,命名为“向一流 加速跑+投稿人+稿件标题”,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投稿邮箱:whkjd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