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卢绍伟 摄影梅海兵)1月15日下午,学校首届“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教师培训会在青山校区主楼0212教室召开。副校长吴怀宇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特邀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学军副教授和我校外国语学院刘潇潇老师等给大家作经验交流。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省校级精品课程团队以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处、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共16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杨宁雪主持。
吴怀宇介绍我校“十三五”规划中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在线课程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回归大学教学的本源。他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在线课程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充分整合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对培养方案的大改革大调整,强化信息化课题建设,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适应“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导师制”的“一制三化”学分制改革需要。
吴怀宇指出,未来5年,学校将拿出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学建成100门左右的在线课程,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在线课程建设本着“立足学校,本地部署,强化建设,重在应用”,通过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引导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并进行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
徐学军结合自己建设MOOC课程“天文漫谈”的经验,从课程建设规划、运行管理、建课体验以及学生引导等方面给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他从MOOC的建设原则谈起,提出要围绕通识教育需求和特点,建设“量大面广、喜闻乐见、适应面宽、无需预习、无需复习”的在线课程;他围绕课程建设周期,提出了从“课程资料整理、课程目录建立到课程内容添加”等建设准备工作。他强调,课程制作团队务必要做好分工,积极协作,特别是要做好课件PPT的编制工作。他还就视频拍摄、站位处理、着装要求以及后期编辑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刘潇潇结合自身参加全国微课大赛的经历,总结了微课“短小精撼”的特点,并围绕微课建设全过程给与会者做了过程重现。她从自身对微课的认识谈起,帮助与会教师理清微课的认识误区,提出明确的设计思路,并从课程录制、工具运用和后期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
东西部高校联盟课程顾问付明星就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流程、规范等向老师们做具体指导。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陈涛总结讲话。他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广大教师要主动学习,努力掌握新时期教育规律和教育趋势;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应用,要努力成为新教育技术的实践者;要把握契机,迎头赶上。他表示,当前,学校正大力支持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希望大家都成为这一重要工作的建设者。
杨宁雪表示,在线课程建设既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部署,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部署。她指出,2017年前,国家将评选100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而我校目前没有一门MOOC课程,希望广大教师既看到差距,也看到机遇。她希望广大教师,特别是立项教师要利用今年寒假时间,提前做好课程建设准备工作。
目前我校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2015年我校立项10门SPOC课程,10门微课,引进6门其他高校的MOOC课程,学校正在建立基于本地化部署的在线课程中心平台,同时正在招标建设2个录播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