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改革直播间1】激活课堂 创新实践 采矿工程专业“立体改革”让冷门专业热起来

作者:梅海兵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7-05-23浏览次数:

“改革直播间”系列报道

开栏语: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我校如何发力?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新动力,校报推出系列报道“改革直播间”,聚焦学校改革动态。

激活课堂 创新实践

采矿工程专业“立体改革”让冷门专业热起来

记者梅海兵

学生在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实习实训。图片由资环学院提供

“你们还有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吗?”“除了考研的,其他都有工作了。”多家用人单位到我校“点招”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都得到同样的答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叶义成教授介绍:“采矿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大二大三就被企业‘预定’。”

近年来,该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就业率多次位居全校榜首,就业面也不断扩宽,延伸到铁路建设、路桥建设、地下空间、地下安全等领域,成为就业的“金矿”。

原来招生难、就业难的采矿工程专业,为何能从“冷门”变为“热门”?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该学院,一探究竟。

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围绕社会需求,拓宽课程,激活课堂

“社会需求是一把尺子,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围绕社会需求,课程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叶义成介绍。

近年来,该专业对课程进行“精准性的加减法”。整合传统课程,如将《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整合为《采矿学》,既优化课程体系,也为新课程设置提供空间。增设数字矿山、经济管理、专业拓展等专业模块,每个模块有若干门课程,如“数字矿山”模块开设有《遥感技术》《维建模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与采矿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融合。

“以前想上经管类课程,只能选课到管理学院上,现在我们专业就开设了《管理学》《工程概预算》《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2015级的学生刘程说。

柯丽华教授解释:“工科学生也要接受文科的‘陶冶’”,一方面这些课程在矿山实际工作中有大用处,另一方面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叶义成教授主讲的《系统预测与决策技术》课堂上,老师台上讲,底下“鸦雀无声”,学生双眼紧盯黑板,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到了提问环节,教室又“热闹起来”,学生抢着举手提问,前面的学生索性直接站起身来。

“课程‘接地气’,课堂 ‘有新意’,我们听得进,学得深。” 学生们说。

培养学生见得到真货,学得到真知,上得了矿山,下得了矿井

“采矿行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是否有企业实践经历,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叶义成说,“以往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脉资源给学生找实习单位,企业往往要的人少,还不能下井,不下井就无法实践,但一下井又会有安全隐患,企业不愿也不敢承担这个风险。”

资环学院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见得到真货、学得到真知”;一方面由学校出面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上得了矿山、下得了矿井”。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现代模型实验课》《矿床开采三维设计课》,将矿山三维设计软件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中,组织专业老师集中备课,制作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利用各种矿山实体教学模型近距离反复观察和拆拼内部结构,仿佛身处矿山。还鼓励学生制作矿床开采实物模型、电子模型、矿床开采动画,指导学生参加模型制作大赛。

该专业先后在大冶铁矿、铜绿山古矿遗址、凡口铅锌矿、程潮铁矿、乌龙泉矿等20多座矿山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自2011年起,仅大冶铁矿就先后接受1000多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前往实习。这些基地成为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也是校企共育“采矿工程师”的摇篮。

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拧开矿灯开关,乘坐罐笼,到达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的大冶铁矿井底车场,“在300米的矿井下,专业的神圣感油然而生”。白天走山路、进矿山、下矿井,夜晚上自习、写报告、做习题。回忆在大冶铁矿实习的经历,采矿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李恩赐印象深刻:“通过现场实习,专业知识和一系列操作流程真实地摆在眼前,让我们更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

建立创新实践链,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增长才干的机会

学校党委副书记、采矿工程专业盛建龙教授介绍,采矿工程专业已形成以创新基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专业社团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实践链,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增长才干的机会。

刘艳章教授团队就聚集了一批学生。他将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衍生出一批课外科技活动创新项目,每个项目指派一名研究生进行指导,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无缝对接。刘教授定期召集学生讨论研究进展,为学生“出谋划策”。

2011级学生吴恩桥就在刘艳章教授团队“打磨”了两年。“刘老师项目多,很多实验都是我们做。”学生们对各种前沿专业知识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专业。

老师们积极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舞台,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王文杰教授2015年初只准备了一个创新项目,用于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因报名学生太多,他又把部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湖北省科技创新项目。

校内有科研平台,校外有竞赛机会。近年来,该专业围绕采矿、环保、安全、测绘等各类全国大赛,依托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积极备赛,形成学生立项有申请、过程有指导、结题有评审、成果有转化的规范管理,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要我有想法,老师就给我尝试的机会,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2012级本科生秦溯大学四年“收获满满”: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全国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成功保送到中国地质大学攻读研究生。

近五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先后发表科技论文、授权专利26篇(件),在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大赛等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5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8篇,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项。

学生在创新舞台上“长袖善舞”。盛建龙自信地说: “我们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在国内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更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在相应的技术与管理领域体现出明显的竞争力,成为未来企业领袖和学术领军人才。”

上一条:大学生课间那些事 下一条:【改革直播间4】课程整合 德技共育 医学院“医教协同”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