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改革直播间8】从校内医务室跃升全国百强社区医院 五年改革 方向是关键

作者:程毓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7-06-27浏览次数:

从校内医务室跃升全国百强社区医院

五年改革 方向是关键

在校医院学术报告厅的白色墙壁上,“肯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 不出事” 蓝色大字非常醒目。校医院就是凭着这股子劲,改革兴院,5年从校内的医务室跃升全国“百强”社区医院,不仅服务社会,为武科大赢得美誉,而且固定资产增加了20倍,服务师生医疗质量大幅提高。

校医院院长谭伟说:“改革的方向走对了! ”

向管理要效益,能上能下,奖勤罚懒,同工同酬

“办公室副主任怎么没了?”校医院副院长刘毅峰6月9日上班,冲进院长谭伟办公室。因为孩子高考,他请了三天年休假,回来上班发现副主任被免。

谭伟拿出手机,给他看短信,“对不起,这次又让您失望了……我在公卫科一定认真工作。”这位副主任上季度工作任务完成得不好,曾被诫勉谈话,本季度13项工作有6项没完成,“按照岗位目标考核要求,只能免职!她有能力胜任时,可以再竞争上岗。”

医院里,风平浪静,井然有序。

能上能下,在校医院早已屡见不鲜。第一个被免职的是计免科主任。2012年,谭伟带她外出参观武汉市最好的计免科,要求“办成像这样一流的科室。”她为难地说:“我做不到。”谭院长毫不留情:“不换思想,就换人。”

5年来,先后有十多位中层干部被末尾淘汰或未实现责任目标被免职。

在医院的告示栏里,张贴着“一奖一罚”。一份是《关于医院供应中心顺利通过评审验收的奖励通报》,16人名字在列,分别奖励400 - 1000元。一份是《处罚通知》,三人无故未参加全院理论考核,每人扣除3月绩效500元。

校医院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有贡献,论功奖励;违规违纪或未完成工作任务,按规处罚。去年,三名医护人员参加省市区竞赛成绩优异,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岗位技能比赛获得第九名,按照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每人拿到奖励7万元。

盘点这几年的奖罚,有意思的是,奖和罚次数最多的竟然是同一个人——中医康复科主任李秋阳。

李秋阳是中医康复科的创建人。该科室艰难起步,但发展迅速。医院主张“谁发展好,就发展谁”,扩建时,给中医康复科的地盘最大。现在科室有35名医护人员,李秋阳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苦干,患者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办公室,科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重点示范区,其年利润占全院总利润的22%。去年,李秋阳拿到绩效奖十多万元。

奖归奖,罚归罚。一天下午,谭院长路过李秋阳的办公室,闻到酒味,一问得知中午喝酒了。医院规定医务人员值班当天一律不得饮酒,处分通知马上张帖上墙,同时发布在职工QQ群、微信群。

在校医院,惩罚最重的常常是院领导。

记者看到一份处罚决定,当事人罚款1000元,科室主任罚款1000元,而分管的副院长却罚款3000元。谭伟说:“下面没做好,说明分管领导管理不善,理应罚得最多。”奖罚制度就是这样规定的。谭伟曾因一个季度的责任目标没完成,被扣罚5000元。

院领导这样做,别人没有话说。校医院先后下过几十份处分处罚通知,从来没有职工提出异议。

校医院黄家湖院区现有职工252名,其中214名是聘用人员。在这里严格执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公共卫生科有32名职工,90%是合同制,创造的年利润占全院的19%;检验科7人,全是聘用职工,年人均创造毛收入100余万。“干得好,聘用职工拿的比高级职称的正式职工多,科室主任拿的比院领导多。”李秋阳说。

控制运行费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能控制在15%就很不错,而校医院却控制在7.2%以内,令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们佩服不已。

“主要‘三招’——堵、减、省。”谭院长介绍,校医院在省、市、学校每年审核和湖北省统一招标价的基础上,再综合降价,堵住药品、设备、材料采购的“黑洞”,降低了运行成本;实行减员增效,“5个人的事,3个人做,发4个人的钱”,医院原核定76名人员编制,减员增效后为71名;办公、运行经费厉行节约,行政机关一般不开空调,打印纸用双面等。

所有的规章制度,从制定到执行都依法合规。校医院每周按工作需要召开党政联席会、医院办公会,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每一项规定出台,都经过党政联席会研究,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到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备案。曾有一项改革方案,开了20多次职工大会和办公会,经过不断修改后才通过。

改革出效益。校医院一年一个新台阶,2012年洪山区综合考核第一名,2014年成为武汉市社区医院综合考核第一名,2015年成为湖北省社区医院综合考核第一名,2016年跻身“全国百强社区医院”。

向学校要自主权,开门办院,目标考核,只争第一

校医院走上改革之路,是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所逼。

谭伟2010年3月从附属天佑医院放射科(湖北省临床重点学科)主任,竞聘到校医院担任院长。当时,校医院76名职工,除了几台用了十余年的老设备,连一台电脑都没有。主要服务校内师生,小病开点药,稍复杂的开转院单。有的职工说:“别人问起,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医院职工。”

学校公费医疗经费年年快速攀升,从2008年的980万升到1200万,2010年又升到1442万,时任校长孔建益提出:“学校背负不起,这将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校医院必须要改革。”

这样的队伍,这么差的条件,这么重的负担,怎么改?谭伟犹豫不决。

别折腾!了解情况的人都劝他,改不了!

学校那边,天天要求他改革;医院这边,他布置工作,大家都说好好好,就是不落实。谭伟说:“与其两边受气憋气,不如试一试。”

谭伟带着中层干部,到协和医院、中南医院去调研“现代医院如何管理和经营”。同行给了他一条重要信息:“建社区医院是一条路。”

正好,黄家湖所属的青菱乡撤销,改为两个街道,需要新建青菱街社区医院。这是一个好机会!谭伟像打了鸡血,到处游说争取。经过几个月的奔波,洪山区政府同意校医院申报社区医院,“三个月后验收”。

三个月!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医务室,要建成具备硬件和软件的社区医院?谭伟找到学校要政策。

学校给了三项政策:一是学校拿出机动费600万元;二是批准建立独立财务帐号;三是校医院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职工意见不统一,相当一部分职工抵触,“折腾啥,我只想图舒服”。谭伟把愿意做事的大部分职工调配到黄家湖,对外招聘了50多名医护人员。他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工作,三个月几乎没有休过一天。2011年8月18日,社区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挂牌,校医院正式“开门办院”。

起步艰难,校医院对外经营六个月,接连遭遇“打击”。先是在市年度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接着年底医院财务帐上负70万,聘用人员工资开不出。

送走考核组,谭伟给大家打气:“我们刚开张六个月,这次考核是为了找问题,以后不走弯路。大家不要灰心,只要一起努力,知耻而后勇,明年肯定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下午,就组织各科室对照反馈的问题进行逐一整改。

有护士嘟噜,“再不发工资,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谭伟默默地从放在母亲手上的工资卡里取了10多万,垫付给大家,“困难是暂时的,未来必须靠自己去努力创造。我向大家保证,医院会一年比一年好,大家的收入一定不会低于同级医院。”

2011年招的53名医护人员,陆续走了41名;提出与学校相关学院搞联谊活动,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对方一听是校医院的,面都不愿意见。这些让谭伟大受刺激,也成了他带着大家拼命干的动力。“职工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医院,我若给不了职工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对不住大家!”

在校医院里,每位职工都有考核指标,院领导的指标最硬。

谭伟有一项指标是从各级政府拿回来的财政补贴全区第一,副院长杨贵丽、尹伶有一项指标是医疗、护理质量考核全区第一,副院长刘毅峰有一项指标是公共卫生考核全区第一。

都要第一!院长办公会上,谭院长一提出来,副院长们炸开了锅,“哪有这样定目标任务的!”他不容置疑:“要做,就做最好,必须第一。”还发狠话,“要不,就不坐这个位置;要坐这个位置,就必须担当。”

谭伟还给自己定了最严的惩罚,“完成不了目标任务,直接辞公职走人”。副院长们的惩罚是,达不到目标,取消年终绩效。相比谭院长走人的惩罚,副院长们不好意思再讨价还价,只有硬着头皮,一个个签了责任书。

使出吃奶的劲,跳起来,才能摸得到的年度目标考核,让全院上下像上了发条。

院领导、中层干部带头义务加班,有的折合每天工作小时数,一个月上班时间达34天,刘毅峰曾连续上班18天没回家。

年底的事实印证了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2012年,每个第一都拿到了。

这时,谭院长提出:若想保持区里第一,就要跳出区里,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毋庸置疑,接下来的每年,院长们的考核依然是要拿第一。2013年校医院和学校签了5年改革协议,结果创收的目标值两年就完成了。

医院越办越红火。

现在校医院有3名医学博士,50多名硕士,地市州医院的副高职称医生也慕名加盟。

向政府要支持,走在最前,发展最快,做到最好

成功获批社区医院,标志着校医院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新家底子薄,有的干部怂恿他,向学校多要点钱。谭伟和大家说:“学校穷,我们不要总盯着家里的锅,有本事我们到外面去挣。”

2012年,谭伟找洪山区要到公共卫生费190万,得知区财政还有其他补贴,他又讨回来70万。谭伟主动研习国家的政策,2015年拿到政府基建补贴、体检费、公卫费、信息补贴、以奖代补等730多万,“校医院得到了各级政府最大力度的支持,得益于我们发展的大方向走对了,每一步踩准了。”

校医院年毛收入在2012年达到了2000万,已触及当时社区医院的“顶”。

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超前规划、持续发展。”谭院长提出第二步目标——建设二级综合医院。

学校没钱给,校医院多方自筹资金,自我发展,分批投入2600余万搞基建,5000余万采购设备,床位由90张 增加到300张,初具二级综合医院规模。

发展中难免遇到问题,校医院走出去向最好的学习,然后回来做得更好。

改建计划免疫室时,谭院长带队去了当时全市最好的社区医院取经。回来后提出“要做得比他们更好”。改造后的计免室,童话世界般的装饰,专设的儿童游乐场,实行“一站式服务”,被评为湖北省和国家示范,科室业务量也直线上升。现在一个月的业务量,比2011年一年的还多。

校医院创造了无数个第一。2013年至今,医院受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和卫计委委托,先后接待了全国20余个省市400余批的基层单位参观、学习,已经成为湖北省社区医院改革、创新的典范。

医院发展得太快,为了规范管理,谭院长每年都主动要求学校审计,“把权力关进笼子,让学校放心”。负责审计的丁胜斋副处长说:“我们每年审计,校医院一年比一年做的好。”

“大事抓,小事管。”副院长尹伶这样评价谭院长。有几个例子:

医院有330间房屋,每间房的摆设,谭院长都画得出来;

医院几十万字的规章、制度、流程,谭院长都能脱口而出;

全院每个科室的排班表, 谭院长都清清楚楚。有科室排不下去的值班,交给他都能排下去。

谭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现在我们是漂在海上,不继续向前游,就会被淹死。”校医院发展的第三步目标是,建立医疗集团,即实现校内外资源整合,形成“由一个二级甲等医院牵头,多个二级专科医院,多家社区医院”的医疗集团,做成集团化“连锁医疗超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科研团队受洪山区委委托,对校医院5年改革和发展进行调研,以社区医院改革“青菱模式”为题,完成了两万字的研究报告。光明日报、健康报、湖北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青菱模式”。

向改革要发展,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

好难!真累!采访中不时听到。你们为啥这么拼?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每位职工都如此回答。

校医院经过5年的改革发展,不仅在医院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取得跨越式发展,在企业文化方面也焕然一新,独树一帜。

这些变化,并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蹴而就。

刚开始改革,统一思想最难。为此,谭伟每天都召开各种会议,最多一天,一个人从上午8点半讲到下午5点。从改革的必要性,到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绩效考核、奖罚措施,到发展愿景,还组织职工学习各种业务技术,人人入脑入心入行。

改革,就会打破一些惯例,难免遇到阻碍。社区医院需要24小时值班,谭伟宣布取消寒暑假,改为年休假。休闲惯了的在编职工大都不愿意,怎么办?实行“医院全员工作量考核”,没完成工作量,即使每天上完7.5小时,也没有绩效,年终没有评先评优资格。

以前,谁也不愿意加班。现在,都主动加班。校车司机开玩笑地说:“校医院的职工,下校车上班,个个精神抖擞;下班上校车,全体呼呼大睡。”

打破了大锅饭,收入有了差距,职工有意见,找到谭院长。他把工作量考核拿出来,“你看看工作时间不一样,贡献大小不一样,收入能一样吗?换位思考,若你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和没有完成的拿一样,你愿意吗?”说得对方心服口服。

校医院的执行力强,众所周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是实现目标的保障。”谭伟中午或周末召集中层干部办公会是医院工作的常态。中层干部24小时手机待命,随叫随到,“两次无故或请假不参会的,必须辞职”;任何工作布置下去,只要有拖延,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必须受罚;年底考核,排名末位10%的科室,负责人必须免职。至今已淘汰了十多名中层干部。

“有本事的人,把羊变成狼;没有本事的人,把狼变成了羊。”谭院长说。

2016年校医院在全区综合考核第一名,但是有7个单项没拿第一,项目负责人一个个上台,讲整改的办法和措施。有位负责人说“没有办法了”,被当场宣布解聘。“干部不能履职尽责,没有担当的勇气,会影响整体的士气,必须走人。”谭院长坚持。

在校医院,人人敢做事。“只要是为了工作,符合医疗规定和流程,就不会被追责。” 曾由于医护人员技术和设备达不到救治能力,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谭院长没有责怪和惩罚任何人,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亲自向政府、学校检讨,向家属道歉。凡是医疗纠纷,解决不了的,谭院长都亲自上阵,“当领导,就要担责,做先锋队。”

随时走进校医院,到处都窗明几净,一层楼却只有一位阿姨做卫生,这让前来参观的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位阿姨说:“我们在这里受到尊重,大家工作都很尽心。规定上午6点半上班, 6点不到大家就都来了。”

只要职工家里有事,院领导都主动上门关心。谭院长曾经自己驾车往返14个小时,去职工家里看望。职工们说:“人人受到重视,我们都有归属感。”

确保每年合同制职工收入递增1万——这是谭院长对职工的承诺。每年,他都做到了。他还承诺了一些事,有些承诺大家都说不可能兑现,“那是做梦”,但是谭院长“从未食言”。他认为:“你对职工不敢承诺,职工怎么服你的气?不能光抱怨学校穷,我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努力改变。”现在,医院的绝大部分干部都能做到律人先律己。

院领导经常为工作吵架,副院长有时被逼急了,对着谭院长脱口而出“你要求太高了,真是个疯子”。但是吵完了,哪怕受委屈了,还是玩命地工作,而且你帮我,我帮你,“谭院长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医院和大家”。

校医院的改革,学校和职工都得了实惠,公费医疗增幅降低,师生的医疗条件大幅提高,体检、看病和住院大都可以在校医院进行。医院的老领导来院体检,看到齐全的科室、先进的设备、洁净的环境,感慨地说:“想不到变化这么大!”

“学校给了政策和平台,职工们信任我们跟着干,就要干得像个样!”谭伟说。

上一条:【改革直播间7】四维突破 多点着力 文法学院实践教学“组合拳”培养双创人才 下一条:艺术学院研究生参与设计管理国际学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