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与能源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
冶金与能源学院始于1953年成立的炼铁、炼钢专业。学院现有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智慧冶金和新能源与储能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冶金工程(含数智冶金双学位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冶金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冶金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排名前100名,是教育部指定的“十四五”优先发展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学院传承特色优势,围绕“钢铁品质、社会英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贯彻国家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融合发展要求,聚焦钢铁行业双碳战略,依托国家级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通过铸钢魂、深交融、重挑战、强协同等路径设计,逐步构建了双碳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多学科融合知识,跨界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强,服务钢铁冶金全流程的冶金类新工科人才。
一、党建思政铸魂,立德树人育才
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创新“党建+教书育人”新模式,破解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难题;打造课程思政体系,探索出“五点五心”思政教育新方法,建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红色钢铁熔炉”,以冶金的历史育初心、成就炼赤心、地位树信心、人物塑匠心、热点立决心,铸就学生以钢铁品质、专业志向为内涵的“钢魂”,培养新时代钢铁脊梁,形成了“红色钢铁熔炉”大思政育人体系。

《钢铁冶金学》获批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学院建成湖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计划;系列成果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党员生活》报道,党建工作入选《中国教育报》党建创新案例。
二、交叉融合强基,靶向突破提质
学院面向钢铁行业战略转型升级对交叉复合型人才新需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设计通识共修课、上下游专业互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的冶金流程课程群,以及融合自动化、环境等学科的智慧冶金课程群和绿色冶金课程群,形成满足行业智能、绿色、高端发展的多学科深交融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中,开展多形式挑战性学习;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难题,问题引导、虚实结合、校企联合、赛教融合,探索出基于挑战性学习的“三导三学三挑”教学新方法;培养了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助力学生创新性解决复杂冶金工程问题。

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升,升学率由31.2%上升到49.7%,就业率由91.8%提升至98%,176人进入中国宝武集团、中国五矿、华菱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肯干、能干、实干”,满意度达98%以上。获国际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冠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专项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68项。

三、多方协同赋能,德技双修育师
学院高度重视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校-地-企联合共建科研和育人平台,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以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产业教授、国际专家主导,组建湖北省冶金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开设数智冶金双学士学位项目和数字材料与冶金微专业,学科协同开展多学科交叉教学;依托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低碳冶金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非低碳研究中心等平台,与宝武等37家企业深度全面合作,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训实习基地,建成武科大—黄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学院等育人平台,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生创新教育,形成校-地-企同频共振双促双赢的产教协同长效合作机制。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3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4人,国家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8人,形成了以湖北省荆楚好老师、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政治业务双过硬师资队伍,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近5年,学院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在《中国冶金教育》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36篇,在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等会议交流23次,推介了学院在冶金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和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87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
【迎评促建】专栏:https://news.wust.edu.cn/ypc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