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迎评促建】本科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做法系列报道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挥专业与标准化优势 开展专业+标准化教育融合探索 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一手掌握标准化知识,一手掌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湖北省一批师生正用“标准语言”联通科研和生产。标准是联通科研、生产和使用的桥梁,如果从研发阶段就注重产品、技术和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的效率将大大提升。“标准化+专业”教育,即开设工业、服务业、农业各领域的标准化概论课程,在各类专业课教材中植入标准化元素,培养面向市场、专业水平与标准化基础俱佳的复合型人才。

为推动标准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提升“专业+标准化”教学能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批专业标准化人才,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与教育厅联合开展高校“专业+标准化”教育试点,武汉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是在原耐火材料专业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国内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本科耐火材料专业之一。专业以服务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为背景,已成为我国耐火材料领域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根据标准化试点工作安排和要求,前期试点工作以材料学部为主体,建立了校、院(部)、系和团队四级组织架构,开展标准化与专业教育试点工作,主要领域集中在材料与冶金领域。考虑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丰硕成果积累,前期试点工作聚焦我校特色专业耐火材料方向,兼顾冶金、机械、食品及贸易等与标准化工作密切关联的工业类学科与专业,探索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开展标准化教育的可行途径。

2024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选修课程《工业标准化概论》,课程主要内容围绕标准化通识与基础、食品及药品相关标准化、电器及机械领域标准化、材料及贸易领域标准化四部分讲授标准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标准化意识。收录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标准化知识,如新一代苹果“闪电”插口和Type-C插口之间可互通使用、麦当劳汉堡的面包厚度必须为17cm才能获得最佳口感、不同国家的铁路宽窄不一样等。目前有95人选修。

为了实现高等专业教育与标准化教育融合培养标准化人才的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材料类专业大学生标准化意识和能力,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提供支撑。结合国内外耐火材料行业发展趋势,探索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耐火材料生产、研发与应用过程所需的具有标准化意识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专业教学团队获批了两项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了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为普及标准化知识,培养学生初步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能力。组织邀请了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许钦祥处长、耐火材料生产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浙江自立控股有限公司的赵义副总经理、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院长张朋越教授、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徐大军、湖北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质量管理部主任彭文兵、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彭西高、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院长陈炎明等7位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

鼓励学生参加标准化竞赛,不仅组织了5人参加全国首次标准化知识大赛,还组建了3个4人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获二等奖1项。从参赛组队、试验研究到比赛材料准备及国赛答辩各个环节都围绕标准化这个核心主题,分别开展了资料查阅、总结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训练,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标准、标准化、如何制修订标准等标准化方面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标准化意识和思想方面效果显著。

为了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标准化人才,参加了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班”,以国际标准化人才赋能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训内容包括:国际标准化战略与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国际标准编写及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分享等。尹玉成老师是ISO的WG25 、WG27、WG31三个工作组的注册专家,戴亚洁老师是WG32的注册专家。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委员会组织,新增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委员会委员2人。

组织标准化研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工作,本年度发布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国家标准已完成审查,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立项,3项国际标准推进至PWI阶段。同时,积极参加耐标委组织的标准审定会议,共10人次,并提出合理建议。

参与组织第七届武汉耐火材料学术年会,设立“耐火材料测试、设备和标准分会场”,邀请了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10名专家作报告,向行业同仁推广宣传测试技术、设备与标准。作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高温测试委员会成员参与组织长沙第十四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会议,大会内容涵盖了陶瓷、复合材料、水泥、玻璃等方向的制备与测试技术标准。

组织标准研究团队成员前往长江钢铁、荣星、湖南旗滨、湖北中耐等企业进行交流,达成与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标准,并为企业培训标准化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建一流本科专业 育高素质应用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的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1997年正式招收普通本科生。2019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行政管理教研室被评为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56位(B+),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59位(B+),连续2年软科专业排名湖北省属高校第一。

专业面向基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与传承为己任,建成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本科专业。

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凝聚力,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行政管理教师党支部2021年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形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策、团结动员师生、推动专业发展的坚强阵地。多位教师获“三育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坚持“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员”理念,实施教师政治素养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等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行政管理专业班级连年获得校级“优良学风班”称号。

强师兴教,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近三年,先后引进3位年轻优秀博士教师,为专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教师进修培训,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行政管理系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以优秀教师为学科带头人、以骨干教授为核心、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活跃的一流师资队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名师1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模范2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新秀2人。学科依托有两个省级文科基地、一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一个“楚天学者岗”。

打造教学团队,齐心聚力推动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慕课、微课和双语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政治学原理》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积极组织全系教师编写教材《行政管理学》,编写工作基本完成。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以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质量为研究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开展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运用智慧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坚持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表现突出。获湖北省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校级板书设计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

搭建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学科平台,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开设跨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课外活动等,整合公共管理、经济、法律、人文、理工等多学科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发展。设有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湖北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等多学科专业平台,开设《公共经济学》《社会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多学科课程。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采购哲寻Clap方案设计与决策演练沙盘对抗比赛平台软件和哲寻公共政策智能场景化互动教学实训平台软件,为学生提供虚拟实操平台。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学术讲座、创业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开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构建“三联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以及“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探索实施 “共建、共享、共赢”的“政学研合作模式”,在武昌区政府、黄冈市政府、武穴市政府等下属的机关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受到就业市场高度认可。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学科竞赛中成绩喜人,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寻是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一等奖1项,“寻是杯”华中地区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华中赛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本科生在CSD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展望未来,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将继续秉持“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专业理念,秉承“务实创新、服务社会”的专业精神,持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体系的完整共生;通过聚焦基层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突出区域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综合特色;通过科教协同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稳固服务基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主阵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市场营销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引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动能

武汉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创立于1993年,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已为社会培养27届共计3000余名本科及专科毕业生。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1.2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占比62.5%);具有境外研修经历教师8人(占比50%),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2人。

在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有“市场营销学”和“经济学”两门核心课程于2005年和2006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校级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015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市场营销学”(2017年)和“微观经济学”(2019年)获批校级SPOC课程。

市场营销专业2018年获批湖北省普通高校“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19年获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市场营销学2021年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市场调研2022年获批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021年-2023年,市场营销专业连续3年获评“软科”中国大学A类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于2019年获批湖北省教学团队。现有宝钢优秀教师1人(2014)、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1人(2017)、湖北省经济管理优秀实验教师1人(2022年)、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1人、省级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22项。

本专业教师先后参与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还先后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

本专业学生长期受社会欢迎,就业状况优良。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麦可思,2022)结果显示,近三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半年)的每月平均薪酬分别为6340.91元,8224.05元,8395.67元,薪资水平排全校所有专业前5名。

本专业近三年就业率(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8%左右;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6%(均值63%);毕业生中期本专业学生获得职位晋升机会的比例为55%(均值49%);毕业生中期的专业能力达成度为83%(均值81%)。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符合企业文化要求。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用人单位愿意继续招聘该专业毕业生的意愿连续三年均为100%。

1.专业与团队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市场营销专业2018年获湖北省普通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团队2019年获湖北省教学团队,2020年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实施“一制三化”的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双导师制”。2019级起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每位校内专业教师指导3-4名本科学生,聘请企业管理层担任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定期与学生就课外实践、实习及求职等环节提供建议、辅导。

学生培养“个性化”。充分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在“本科生双导师制”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能力导向和产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从专业课程学习、学术素养培养、课外创新实践及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模式“多元化”。大力推行小班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推行以案例库为依托的参与式管理案例教学;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为依托进行实践教学;以学科竞赛为依托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培养“国际化”。注重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加双语课程教学比重,邀请国外高校教授授课;依托我校“国际联合实习”平台,由中外高校学生组成的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用英文进行项目结题汇报,提升了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3.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凝练教学成果

市场营销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近3年获校级研讨课程4门(其中,“市场调研”获校级示范性研讨课程)、校级“专创融合”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2门、校级在线课程2门。

主编出版《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渠道与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等教材11部;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4.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凸显

本专业积极组织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电子商务“三创”赛、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市场研究与商业策划大赛、全国营销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品牌策划大赛、湖北省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科技竞赛。近3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10余项,包括“互联网+”银奖1项、“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铜奖各1项,湖北省营销策划挑战赛特等奖、一等奖5项。另外,校内“崇实杯”营销策划大赛已举办14届(2009-2023年),近90%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与。

同时,本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

5.教学/科研并举,科研教学双赢

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先后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基金项目、企业课题成果融入教材、教学案例及毕业论文选题;专业教师发表管理教学案例8篇,其中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1篇。

市场营销专业近3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的评级为A类,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薪酬列全校排名前5。

在营销专业所有课程中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当中,坚持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动力和能力。根据《国家质量标准》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以塑造基础扎实、数据分析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导向,深化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加大商务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人工智能营销等课程开设力度,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学术性创新能力。以“两性一度”标准建设一流课程,深化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建成国家一流课程。继续坚持教学与科研融合,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申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以管理咨询、课程培训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优化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交流形式,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智慧物流引领未来,产教融合铸就卓越

武汉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自2012年正式招收本科生以来,依托学校在钢铁冶金行业的传统优势,紧密结合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围绕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以智慧物流决策、智能仓储规划和供应链数字化运营为特色的专业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讲师2名,所有教师均为名校博士,半数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近年来,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横向科研项目五十余项,在《管理世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学报》、EJOR、EJI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1.思政引领,铸魂育人

物流管理专业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中,专业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还通过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专业教师在讲授《物流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结合物流行业的社会责任、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在实践教学中,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物流扶贫”“绿色物流”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还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如《物流设施与设备》《智慧物流》《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等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引入大量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专业还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如与湖北港口集团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场景。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金奖(特等奖)3次,省级金奖(特等奖)十余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处于管理类各专业之首,毕业生在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和政府机关等领域表现出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3.产教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企业生产物流流程、物流系统优化等实际问题。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与湖北普罗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物流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了30余次产学研项目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场景。

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通过“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获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多项科研成果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年来,专业增设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前沿课程,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专业还通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023年,物流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混合式课程1门,参与获批国家级一流虚仿实验项目课程1门。

在教学方式上,专业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师团队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其中《基于“四跨三融两面向”的地方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协同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多次,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5. 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近年来,专业教师团队承接了多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咨询项目,如《武汉城市配送现状及网络体系构建研究》《湖北省平台供应链发展研究》等,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并直接应用于地方物流与供应链产业的发展。

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通过“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形式,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近年专业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余项,直接服务地方企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思政引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智慧物流、供应链优化为特色的专业优势。专业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未来,物流管理专业将继续以建设好省级一流专业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思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教融通”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建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2011年获得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软科全国专业排名前8%,湖北省排名第6。

一、创新及特色

1.理念创新。针对当前大国竞争背景下国家对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的时代要求,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核心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式,形成了“交叉学科协同、理论实践协同、守正创新协同”的“三协同”人才培养理念。

2.模式创新。形成了成熟的“思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教融通”的“三融”人才培养模式。“思教融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钢铁品质”的价值内涵,以“大冶金、大工程”理念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产教融合”将企业在制造业、冶金业、医疗业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取得的应用成果融入计算机类本科教学课程和知识体系,形成“信创+”基座式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教融通”打造国家级(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冶金工业过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工业智能与数字孪生信创产业学院)、校级(Intel、金山办公、德州仪器、惠普等校企共建实验室)三级并立、协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路径、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育人格局。

3.制度创新。在“思教融汇”模式中,独创了课程思政“三深入”实施方法和“双结合”效果评价制度;在“产教融合”模式中,制定了“聚焦前沿、夯实转化、数智赋能”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创教融通”模式中,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投共建”制度、“四联合”制度和人才培养的“三全”制度。实现了教育链、创新链、创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二、建设成效

1.专业建设成效

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计算机学科入围全球ESI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4年,被武汉科技大学授予高质量发展特别贡献奖。

2022年,与华为、奇安信、软通动力共同创建工业智能与数字孪生现代产业学院,与华为联合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2020年,“软件工程”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至2024年,“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等7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专业课程在全国性课程平台上线并投入使用;2024年,获批4项省级新工科建设项目。

2013年,主持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8年、2022年主持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2.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本科生入学录取分数连续多年高居全校第一,报到率达99%;

培养大批优秀学子。腾讯、字节跳动、京东、金山办公等互联网一线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满意度高,其中金山办公在我院录用2023届毕业生70余人;2020年,闻健同学获评“最美大学生”(全国仅10人);2022年,袁鑫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7级本科生秦文康三年时间修满全部本科课程并顺利考取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近5年,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9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在ACM/ICPC、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计算机类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第68位。

3.示范效果及推广应用

举办“科研评价机制如何影响学术生态”“大交通时代未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道路前方”等论坛及研讨会,向全国高校推介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成果;荣获第十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论坛(CPEC 2023)成果一等奖;在2023年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面向高等教育改革,推进信息化创新”研讨会上,张凯教授做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热烈欢迎。

承办第十二届、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内的30余所省内外高校的一千余名学生来我校竞技和交流。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在线、湖北教育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在线、搜狐网等媒体以“了不起!26岁武汉独臂博士敲代码获奖30多项”“武汉科技大学连续在人工智能领域顶刊、顶会上发表论文”“从第一代互联网码农到研发第一代协作机器人”等为题大力报道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德树人十三载,守正创新争一流

武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肇始于武汉钢铁学院1989年设立的“电气自动化”专科专业。2012年,在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自动化”电气传动、工厂供配电等方向基础上,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招生。专业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90%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面向电力、冶金行业和湖北经济建设。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技术服务、技术改造项目,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应对能源格局变化和电气学科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办本科专业13年来,已培养近1500名从事电气设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运维和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门人才,尤其为电力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在微电网运行与智能控制、电气传动新技术、新型电力电子装备技术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促进发展。专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根本,思想建设为基础,凝心聚力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所在党支部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工作中,按照学院党委要求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学习,全员参与学院举办的全院党性教育学习大会等。组织教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全体教师重读廉洁从教誓词;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通过自查等方式,加强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通过开展专题党课,加强学术道德教育。2021年6月,专业所在电气工程系教师党支部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11月,被遴选为“武汉科技大学第二批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育人环境一流。专业教师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科技成果奖6项,获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9项。2021年3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12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获批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4年9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自评,目前处于专家入校评估阶段。

师资队伍稳步扩大教学水平跃升。专业在学校“十四五”规划框架下制订教师发展规划,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师梯队建设布局合理。通过引进专业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补充和壮大教师队伍,通过优化学科专业背景、增强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目前,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教师1人,湖北省“楚天学子”“青年百人计划”人才2人,1人获湖北省“博士后创新研究人才”资助,1人为校级“教学模范”,2人获电气类实践教学竞赛全国奖项。

持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专业积极参与落实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任务。《电机拖动基础》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省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为省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曾获第二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本科教育赛道二等奖;《发电厂电气主系统》实验课为省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连续2年被评为校级研讨课示范课程。建成了“110kV变电站主设备高压试验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平台;出版教材《电机与拖动》获批21世纪电气信息学科立体化系列教材。为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专业参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产教融合计划项目,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共建,完善本专业“产教融合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深入落实三全育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人才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健全班主任工作体系。专业所在学院获评2023年度学生先进工作单位,1人被评为校优秀辅导员,5人入选校优秀班主任。持续打造“沁湖文化”育人品牌,建设退伍大学生服务站、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队等品牌活动。“智行筑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参加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全国优秀团队”奖。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获国家级奖项23人,省部级奖项51人,连续3年参加全国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并获奖项。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位居全校前列。

展望未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继续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四新”理念为引导,强化本科教育主体责任,加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融合发展促进专业发展机制创新,以聚焦方向突显专技服务综合特色,以科教协同强化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以响应国家和地方需求,持续稳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主阵地。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专题网站:http://shpg.wust.edu.cn/index.htm

上一条:学校第三届党委第三轮巡察完成进驻 下一条:【迎评促建】法学与经济学院:三链融合赋能成长 双轮驱动提质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