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响亮的奋斗号召。
苑高千、李可琢,从本科到博士,从相识到相恋,十年相伴,在共同奋斗中收获了学业和爱情,成为“奋斗幸福观”的生动写照。
他稳重,她活泼。性格互补的两人,亦师亦友。他们说:“正因为有彼此的相伴,很多困难有勇气和力量一起面对。”志同道合的两人一起描绘了校园里科研和爱情最美的样子。
导师张海军对学生“严中有爱”,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倾注慈爱,在他俩的婚礼上用“藏名诗”致辞,是新时代大学校园里积极进取、和谐美好师生关系的真实注脚。
本文讲述他们的故事,祝福他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
科研很酷 爱情很甜
程毓
“木高千寻必有为,未来可期;石可琢玉已成器,前途似锦。”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张海军教授在博士生苑高千、李可琢的婚礼上,用“藏名诗”致辞。
苑高千、李可琢,大一牵手,从本科到博士,同学校、同学院、同师门,毕业前举行了婚礼,6月14日拿到博士学位证。导师张海军很高兴:“读博期间‘两证全拿’,圆满!”
苑高千的博士研究成果是,制备出高效催化剂,只用十几分钟就把工业水中的有毒六价铬转化为无害的三价铬,是全球领先的新技术。
李可琢的博士研究成果是,研发出新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延长电池的寿命,提高电池的性能,是全球首创的新技术。
学业、爱情兼顾兼得。他们成为大学校园里最美“90后”博士CP(couple,夫妻)。
相识 相恋
你们的爱情长跑有多少年?
“7年。”苑高千笃定地说,2015年恋爱,2021年拿结婚证。
“10年。”李可琢认真地回答,2014年认识,至今我们一直在一起。
同样的问题,他们却有不同的答案。
没关系!
在这场爱情长跑中,他们双向奔赴,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苑高千,来自辽宁;李可琢,来自山东。2014年高考后,他们进入辽宁一所大学,同学院、同专业,但不同班级。他,担任班长;她,担任学生会干部。
“一次上大课,上课铃响,刚打完球的他,身上冒着热气,迎着一束阳光跑进教室。”李可琢回忆开学不久,第一次见到苑高千的情景,“这个男生好有气质啊。”她向同学打听他的名字。
不久,在学校的辩论赛上,他在台下观赛,她在台上辩论。“看到她侃侃而谈、从容辩论的样子,觉得这个女孩很睿智、很特别,深深地吸引了我。”苑高千回忆说。
彼此有了心动。正好,和她一起参加辩论赛的男辩手,是他班上的同学。于是,校园里有了“三人行”。他们经常一起自习、一起吃饭。他喜欢打球,她喜欢看他打球;她喜欢骑行,他喜欢陪她同行。一段时间后,“三人行”变成了“两人行”。
一次,两人逛夜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他自然地牵上她的手。那一刻,他们看向对方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星星。“喜欢就在一起吧!”
开心的她打电话告诉妈妈:“我好像恋爱了。”开明的妈妈呵呵一笑:“那就好好相处吧。”
他对班级工作认真,她对社团活动热衷,两人先后入党。虽然都很忙,但只要有空,两人就在一起。清晨,他们登上校园后面的山顶,看朝阳冉冉升起,在他们前方展开光明大道;晚上,一起到自习室学习,直到朗月高悬还学意正浓。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过得特别快。相恋的第三年,一天,室友喊他一起吃饭,走进学校食堂的包房,里面挂了很多彩色气球。“祝你生日快乐”歌声响起,她捧着生日蛋糕向他走来。他和她两个寝室的室友跟在后面喊:“生日快乐!”这是他最快乐、最幸福的一天。
原来,她听他说,家里从不过生日。她默默地记在心里,精心策划了这次生日宴。那天,他对她有了家的感觉:“好好在一起。”
相爱的心是相通的!
她把两人的QQ头像换成情侣头像,正式“官宣”。而他在之后的人生规划里,都有她。
考研 读博
“我们一起考研吧。”大三时,他和她说。“好。”她立马回应。他咨询一位在武汉科技大学读硕士的学长意见。学长说:“张海军教授很厉害,你们来武科大吧。”
他做事有规划,负责制订学习计划、收集复习资料;她成绩好,负责解决难题,然后讲给他听。暑假,两人参加武汉科技大学的夏令营,都顺利地拿到“优秀学员”证书。这意味着,只要笔试成绩通过,不用面试就能上岸。
备考的那个冬天,在他们的记忆里寒冷而温暖!
每晚,两人复习到11点,走出自习室,她替他整理好帽子和围巾,他搂着她,为她遮挡风雪。在零下20度的室外,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而行。凌冽的寒风扑面而来,他们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然而,考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的数学试卷很难,他发挥非常差,考完数学就给她打电话:“你自己去武汉吧,我去不了了,下午的考试我不想参加。”她当时很生气,但是忍住情绪,一直鼓励他坚持考完。
等待查分的日子,他因为数学没考好,特别焦虑。她见证了他的付出,总是安慰他:“肯定会过。”查分当天,他们在各自家里。她先查到分数,意料之中,能过线。他看到成绩,第一时间拿起手机:“相比去年的分数线,我应该过了。”她开心地蹦起来。隔着电话,两人都感觉到对方的高兴。
两人携手“上岸”武汉科技大学,一起进入材料学部张海军教授团队。
一次,导师通知他,和三位师兄师姐到烟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英文学术交流。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马上兴奋地告诉她。不甘落后的她说:“我也想去。”他鼓励她:“找老师争取。”她来到导师办公室,表达希望参加这次会议开阔学术视野。
上进的学生容易打动人!导师当场就同意了。
出发前的十多天,他和她每天在小会议,演练英文学术报告。他一上台就很紧张,语速总是很快。她提醒他,断字断句,掌握节奏。
会议当天,他镇定地做完报告。她对着他竖起大拇指:“小高,讲得真棒!”她走上台,一如既往地像天生的“演讲家”。她讲完,他佩服地对她竖起大拇指。
2020年,两人硕士第3年,一起应聘找工作。有的单位录用他,有的单位录用她。在征求几位学长的意见后,他对她说:“我们再提升一下,一起读博吧。”
她望着他,毫不迟疑地说:“你想工作,我们就工作;你想读博,我们就读博;你去哪,我们就去哪。”她信任他——这是他深思熟虑的决定,一定是为了两人更好的未来。
痛苦 欢喜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完全不同,两人经历了痛苦的适应期。
一次开组会,全组四十多名师生在场,每个人汇报最近的工作。苑高千准备了10张PPT,讲完第1张,导师张海军问实验的细节,还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不上来。
导师严厉地批评他“太不严谨”。他像个木棍一样杵在台上,脸涨得通红。开完会,他难过得不想吃饭,“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这样的批评”。
她劝慰他:“老师的批评很正常,指出了你的问题。”他调整好心态,按照老师的要求,稳打稳扎地做科研。
不久,她遇到比他这次更严厉的批评。
她写完第1篇论文,交给导师。几天后,导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她看到,十几面的论文上,每面甚至每行都用红色笔迹修改过。“这哪是论文?你写的是实验报告。”导师指着论文说,“这是英文论文,你看看,你用的是中文标点。”劈头盖脸地批评她,“不认真”“不专业”。
李可琢的眼泪瞬间涌出,导师拿起一卷纸递给她。然而,批评并没有停下。导师边翻阅论文边批评,她不停地流眼泪、擦泪水。十几面的论文讲完,她用过的纸巾被捏成拳头大小,眼睛又红又肿。从办公室出来,她一个人躲进厕所哭。
“老师叫她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没回来。”他有些担心,发短信过去,才知道她挨批了。两人在厕所外见面,她说:“我不想读了,我要退学。”他心疼地安慰她:“刚开始,大家都是这样的,以后会好些。”
这篇论文经过十多次的反复修改。“祝贺你,论文被录用了。”一天,导师通知她,是同批研究生发的第一篇。她第一时间分享给他。“今天吃顿好的。”他为她高兴。
两人牵着手,到食堂吃了一顿自助餐。两人读硕士都拿到各种奖学金,就很少找家里要钱;读博士又拿到一些项目,他俩几乎没有再要家里的钱。
同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庆祝的方式很“节俭”,大多是吃顿自助餐,但是,每次的欢喜都是发自内心的。
很酷 很甜
两人虽然同学院、同师门,但是研究方向不同。苑高千,研究水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降解;李可琢,研究锂电池的负极材料。
回忆硕博6年,他们说:“科研很酷,爱情很甜。”
医药、电器、纺织等行业,在生产中产生工业废水往往含有六价铬,是一种剧毒致癌物质。若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被认为“很有前途”的方法是微波催化技术——在微波诱导的“热点”效应下,用催化剂降解水中的六价铬,转化为无害的三价铬。
“用哪种催化剂净化效果好且运行成本低?其催化机理和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苑高千从硕士开始研究。当时,全球的相关研究很少,他阅读大量文献,筛选出几种催化剂材料,对其微波响应活性进行检测。
一种催化剂材料的性能检测实验做下来要10天左右。第一批材料做完,有的转化效果差,有的转化时间长,都不符合预期。他继续筛选催化剂材料,前后选用了50多种材料,反复做了两年实验,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看到他苦闷的样子,她悄悄买来“减压神器”捏捏乐娃娃,放在他的电脑旁。他郁闷时,看看它、捏捏它,减减压。
硕士第3年,实验终于有了进展,他成功制备出高效的微波催化剂,实现了将废水中的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而且耗时仅需十几分钟。作为一种新技术,该成果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化学工程》《有毒材料》上发表。
此后的读博阶段,他又研究了多种复合催化剂材料,并且完成了与之相关的微波催化机理研究。
他说,是李可琢鼓励他度过了研究中的苦闷时刻。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里,他写道:“写尽千山,落笔有你,感谢我的妻子李可琢,人潮汹涌,感谢遇见你,感谢我们没有错过彼此,感谢你在我遇到困难时为我排忧解难,感谢你的鼓励、支持与陪伴,让我拥有无穷的动力。”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向大容量、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方向发展。硅氧碳材料,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结构稳定可调等特性,在储能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硅氧碳材料在大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较差,传统的改善工艺复杂,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研究硅氧碳材料的调控机理,制备导电性高、工艺简单的硅氧碳材料。”李可琢读博士开始这项工作。为了提高硅氧碳的导电性,她用了十多种方法,试验做了一年多都不理想,很有些沮丧。
他向她推荐了几篇相关文献,给她换上新的鼠标垫,垫上写着“人间一趟,积极向上”,还送她“让我温暖你”的可爱小娃娃。
科研生活单调且艰难,幸好有两人相互陪伴、相互鼓励。
早上8点,他来到她宿舍楼下,一起吃早餐,然后去实验室;晚上11点,一起从实验室出来,他送她到宿舍楼下。周末,他陪她到东湖骑行,或她陪他逛博物馆,或两人一起到户部巷、粮道街吃美食……
工科男的浪漫,有些用心用力。2020年七夕,她早上醒来,看到他发来的短信。“是跑步的路线图,正好是个心形。”她为他的用心惊喜不已。而他为了这次表白,特意提前跑了几次,才实现了这次完美的呈现。
工科男的浪漫,有时来得突然。2022年情人节,她来到工位,看到桌上放着一束花,有十几支,很新鲜,但是包装有点简陋。她抬头,看到他不好意思地在笑。他说:“你不是说喜欢鲜花吗,我早上去花鸟市场买的,自己包装的。”她感动得一塌糊涂。那晚睡觉时,她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美好的爱情给人无穷的力量。
博士第2年,她研究出“一步法”,把硅氧碳材料做成空心多孔的结构,并在热处理中原位生成石墨烯,使电池的使用寿命长、性能好。该技术为全球首创,在国际顶刊《能源存储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里,她写道:“感谢我的先生,从辽宁科技大学到武汉科技大学,从学士到博士,我们都在向更好的自己努力着,感谢一路陪伴和支持。”
好的情侣大都旗鼓相当。他们克服了科研上的重重困难,都取得不错的成果。
硕博期间,他发了9篇SCI论文、1篇EI论文;她发了6篇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还获得1项专利。此外,两人都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资助、创业项目基金、优秀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结婚 毕业
长久的情侣如同唇齿,难免产生摩擦。
博士一年级,他们发生了认识以来最大的一次矛盾。
那时,他们已相处7年。他和家里商量后,郑重地向她提出结婚,婚礼费用由家里给。她摇摇头,解释说,不想全花家里的钱,希望两人存点钱,举办一场自己喜欢的婚礼。
他听后,当场气得一声不吭。她见他不理解,也气得掉眼泪。两人不欢而散。
“平时相处,两人都是谈各自的学习、科研,因为研究方向不同,两人都喜欢听对方倾述。就是偶尔有小矛盾,也是当天沟通,从不过夜。”她说。
平复心情的她主动找到他说,我们好好做实验、写论文,争取都拿到国家奖学金,到时再举办理想中的婚礼,好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之后的一年,两人不仅拿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拿到一等学业奖学金。
有了“家底”后,2023年9月,他信心满满地向她求婚,她满脸幸福地答应了。那天,她躺在床上,过往历历在目——有了他,她的情绪变稳定了;有了他,她变得越来越好。他是可以过一辈子的那个人。
双方父母见面后,也都认可他们。开始筹备婚礼,她每次谈到婚礼的细节,他都默默地记在心里。订酒店、选礼服、买伴手礼、请嘉宾……他一个人悄悄地置办了所有。他对她说:“你只要做美美的新娘,开心地享受婚礼就好。”
他说到,也做到了。婚礼那天,穿着白色婚纱的她走进现场,看到了“梦想的婚礼”。师门的师弟师妹都来了,有的做伴郎伴娘,有的招呼客人。两边的父母被照顾得好好的,开心地看着他们走入婚姻殿堂。
在婚礼的每张照片上,她都在笑。回忆那天,她夸他:“太厉害了!”
“她很会做菜,做的辣子鸡、麻辣鱼,是天下美味!”他夸赞她的厨艺。每次她做饭,他都在旁边,切菜、递碗,妥妥地配合。饭菜端上桌,他夸好香;吃到嘴里,他夸好吃。吃完饭,他勤快地抹桌子、洗碗筷。
“我不会做饭。”他不好意思地说。对此,他很歉疚:“我曾经对她说,我愿意学,为你做饭,至今我没做过饭。”她笑着对他说:“当时你说时,我相信你是认真的。我喜欢做饭,你会夸人啊。挺好!”
今年春节,他们从武汉出发,先到山东的她家,过小年,接着北上,到辽宁的他家,过大年。网上“春节回谁家”的争议,在他们这里不存在。
两人都非常感谢导师张海军教授,未来希望成为像张教授那样的学者,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张海军,是耐火材料领域的领头羊,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博士毕业了!她,即将去清华大学做博士后,而他,正在争取到高校工作。两家父母支持他们所有的人生选择。
他宠溺地对她说:“我先安顿下来,等你博士后出站后,我们继续在一起!”她满脸幸福地看着他,一个劲地点头。
因为拥有彼此,未来满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