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莅临我校分享矿冶领域前沿科研信息

作者:章利威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9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 章利威)12月6日下午在青山校区主楼18楼报告厅,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余永富、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何季麟、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孙传尧、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冶金专家张文海、原中南大学副校长邱冠周等五位工程院院士莅临我校,同我校师生分享矿冶领域前沿科研信息。副校长陈奎生主持报告会。

余永富院士作题为“褐铁矿、菱铁矿类难处理矿石闪速磁化焙烧及工程转化研究”报告。他指出,我国铁矿石资源存在禀赋差、含铁量低,入选铁品位逐年下降,选矿比逐渐提升的问题,并认为目前工业生产应用的传统磁化焙烧炉存在焙烧的矿石粒度大、物料在炉内呈堆积态运行的不足,而这是导致物料与还原气氛接触面积小,反应速度慢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相同质量的固体物料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在流态化状态下比回转窑内堆积态下的气固接触面积增加3000~4000倍,由此科技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流态化焙烧技术,并将该理论技术一步步用于工程实践,先后在小型试验、实验室扩大试验、半工业试验、60万吨/年工业试验中获得成功,逐步使难选铁矿石闪速磁化焙烧技术由当初的初步设终于变为现实。菱铁矿、褐铁矿选矿难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张文海院士的报告同样着眼于钢铁的冶炼。他“讨论非高炉炼铁的困境与学科交叉之路”的报告,彻底颠覆了在座学生们原先对炼铁方式的认识,同学们惊讶道“炼铁都不需要高炉了?”张文海认为,炼铁高炉的节能减排研究再有根本性的突破已很困难,于是提出将我国有色行业先进的“闪速冶金”技术拓展用于炼铁的“闪速炼铁”设想。张文海指出,“非高炉炼铁”是世界钢铁界都在努力的方向,如果我国能够率先成功,将会形成我国钢铁行业的一项重要核心竞争力,并同样也会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意义与商业价值。“中国闪铁”将会是继 “中国高铁” 之后国家的一张新名片。

何季麟院士着重讲述了稀有金属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题为“稀有金属、选冶与新材料”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稀有金属资源含量丰富,相当一部分优势稀有金属品种资源储量均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但是我国稀有金属经历了工业化初、中期,过度无序开采、低水平选冶消耗、富矿殆尽,同时贫、细、杂难处理矿物缺乏先进高效采/选/冶关键技术。面对稀有金属资源现状,我国发展绿色选冶新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认为,有色稀有金属工业具有流程性工业的重要特征,发展稀有金属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与其他产业间的耦合利用,发展资源高效升值,低碳、生态绿色先进选冶技术,为稀有金属新材料提供高质化基础产品是稀有金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孙传尧院士将生命科学专业名词引用到矿物加工的研究,作了题为“‘基因’选矿与和谐选矿”的报告。他认为,选矿厂处理的矿石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与矿床成因、矿床类型和矿石、矿物等固有的基因有内在的联系。换言之,从矿床形成时,它就带有某种基因的特征,并且有共性。基因矿物加工工程正是以矿床成因、矿石性质、矿物物性等矿物加工的“基因”特性研究与测试为基础,建立和应用大数据库,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矿物加工技术深度融合,经过智能推荐、模拟仿真和有限的选矿验证试验,快捷、高效、精准地选择选矿工艺技术和装备,为新建选矿厂的设计或老厂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撑。而谈到“何为和谐选矿?”孙院士提到,应该尊重矿物的物性,不与矿物斗气,学会与矿物和平共处,即因时而为因势而为,不搞重压重拉,制定的工艺流程在稳定的工艺过程中,能平和高效地将矿物分离。

邱冠周院士则站在资源战略的平台上,作了“一带一路,中国矿冶‘走出去’战略” 的报告。邱院士指出,中国海外矿产资源项目存在资金大量外流、三不懂(外语不懂、法律不懂、技术不懂)两大问题。立足于此,他强调,“走出去”一定要用国际视野,要感觉到每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无论在矿业政策、环保力度、劳动力价格方面都存在极大不同。邱院士举例我国湖南华菱集团斥资50亿元成功购买澳大利亚FMG 17.3%的股份(最高市值达200亿元),FMG每年向华菱提供2000万吨铁矿石,保证其原料供应等项目为例,指出我国在矿冶“走出去”战略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对于未来,他建议,我国应以中国的矿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好中国的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以中矿联为平台,组建中国在境外的国际矿业联盟。

五位院士的报告深度与广度并存,极大地开阔了我校矿冶相关专业师生的视野,会场掌声不断。会后,同学们纷纷拷来院士报告会材料,带回研习。

报告人简介

余永富院士,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选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难选赤(磁)铁矿、多金属共生矿、稀土、稀有金属矿铜钴硫化矿的选矿研究,先后取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季麟院士,原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冶金与材料专家。主持并指导了稀有金属钽铌铍多项新产品研究开发和7项国家重大技术改造,分别获1992年、1996年、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传尧院士,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选矿工程专家。完成并提出钨钼铋复杂多金属矿选矿的“柿竹园法”,在锂铍钽铌、铅锌、铜镍、钨钼铋复杂多金属矿和铁矿石等选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91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文海院士,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冶金专家。多年来一直在闪速强化冶金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张文海院士为主要完成人或项目总设计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共获3项国家级、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院士,原中南大学副校长,选矿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条:【新闻特稿】十年坚持 球心不改 我校柔力球运动十年回顾 下一条:农工党武汉科技大学支部召开第七次全体党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