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杜娟 胡莹莹
今年,医学院考研成绩依然喜人,录取率达40.2%,985、211高校占65%,考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分别有9人、5人、3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率更为喜人,283人的毕业生中,共有137被录取,考研录取率高达48.5%。
“学霸”寝室 6人均上名校
医学院11级临床2班、3班混合寝室的6朵“姐妹花”,今年全都考入985、211学校,成为了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学霸”寝室。其中龚潘、陈凤敏、李小英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而杨鸿敏、赵瑶、黄玉琼均考进华中科技大学。
据了解,寝室6人原本就十分要好,分医院后原本不同班的6人住在了一起。考研路上,她们互相鼓励,终于一起圆了名校梦。
复习中期,她们逐渐变得焦虑、迷茫。陈凤敏第一次做贺银成的模拟卷,成绩出来自己就哭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龚潘也曾动摇过自己的北大梦。“从自习室回来,和室友聊最近的生活,相互开玩笑,相互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动力”,龚潘表示。
情侣互补 共圆名校梦
毕业季在向?h和赵稚博看来,并不是分手季,因为两人同时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研究生的道路上继续着两人的爱情长跑。
“她在我眼中是个傻白甜”,赵稚博含笑说道。两人的缘分是从转专业面试开始的,当时见面只是简单地闲聊,没想到后来两人又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渐渐熟悉起来,后来也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对于考研,两人的决心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赵稚博回忆说:“幸运的是我们两人的性格是互补的,我喜欢动脑筋琢磨方法,向?h她喜欢做复习规划、找技巧,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她经常提醒我复习的盲点和要点,而我就喜欢告诉她一些方法。”
两人最艰难的时期是考前的两个月,因为复习太累,赵稚博每天早上都很难从床上醒来,向?h则不断给他打电话催他起床。
“为什么选择重庆?大概是因为我家在湖北,他家在四川,重庆刚好折中,回谁家都比较方便”,向?h说。“他是我考研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是彼此的精神支柱,我们在以后也还会一直走下去。”
坚守初心 考研路上各有苦甜
寒假看完病理,2月-8月边实习边看书,8月末开始脱产复习,这是临床3班王阳的复习计划。没有看书的地方,他就每天坐公交去青山校区或者市图书馆看书。基础3门重复看,边看边总结。内外科重点看,联系临床。
临床6班的熊任芝把考研计划安排得更随意。她从不熬夜,每周逛一次街。每天雷打不动坐在医院图书馆自习室,中午太累就休息。
在武汉市161医院实习的李梦为,则把实习与考研结合。查房,改医嘱,换药,写病历,上手术。即使是夜晚急诊手术,她也热衷参与。每天下班之后,对照临床病例学习课本知识。别人觉得累的生活,她去觉得充实。
考研后期,三个人相约一起复习,资料共享。熊任芝政治和英语单词掌握得踏实,王阳专业知识理解得透彻,李梦为则擅长病例分析。三人互补短板。晚上有时一起吃火锅,冬至一起吃饺子。最后,王阳和熊任芝分别被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录取,李梦为却因为考前重感冒,英语没考好而与心仪的同济医院失之交臂。
狠抓学风 为考研助力
谈到医学院为何考研率年年攀升,医学院党委书记孔波说,医学院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只有好土壤,才能培养优良的人才”。
医学生每学期约7、8门课程,10余门大大小小的考试。周末,没有实验和技能培训的时候,李科会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忙碌的生活也很充实”。对他来说,医学不是枯燥的知识和琐碎的记忆,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他从大三起立志投身妇产科学,今年也顺利进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继续深造。
如此高的升学率离不开医学院的学风建设,特别是在顶层设计、教育和宣传上的三管齐下。顶层设计中,院领导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优化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上,邀请各大医院学科带头人、医学界名流来校交流,拓宽同学们的视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宣传上,通过《长江日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加大对学院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提升了本院学生的美誉度。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极大激发学风“正能量”,提高了考研率。医学院考研氛围一直比较浓厚,学生秉持“厚德精医,博学济世”的院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