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创新天地――师生谈“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31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15年是“双创”元年,催生创新、激励创业成为时代热潮,从宏观领域到微观元素,处处激流涌动。校报编辑部适时而动,年初就在校报开办“教授的影响力”、“创业进行时”两个专栏,宣传展示了学校的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岁末年初,本版特邀十位师生,分享创新、创业路上的感悟,以期助益他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本硕博在读学生、校友们纷纷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经历,畅谈“双创”大气候下的机遇与挑战。

开创新天地

――师生谈“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张海军: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有做一流研究工作、发表一流学术论文的想法、气魄和信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特别是我们做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更要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勇于挑战,心中有大天地,眼中有长远目标,与国际顶尖技术合流。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持续反复做实验,很多人认为是枯燥的,特别是还要经受屡试屡败的心理考验,很难受。这种时候,就需要“坚持”。因为很可能在一千次失败,你一筹莫展、绝望无助的时候,在第1001次就能迎来柳暗花明。这种不可预见性,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这时候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质收获都不可比拟的。

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法宝,我们就要在科研的路上不断摸索、践行,推陈出新,最终功夫不会负有心人。

张鸿:

计算机学院教授,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

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推陈出新的速度较快,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也非常广,这就要求我们既能够牢固地掌握传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又能够及时地吸收新兴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地融合和应用。学生的学习压力相比于高中时期而言,不仅没有减轻,而且知识的容量也是几何级数增加。因此,在踏实的学习态度基础之上,学习方法对于创新工作而言就非常的重要。在前沿科技文献的收集、阅读,以及算法设计和实现、论文写作过程中,都需要培养扎实的理解、表达、融会贯通等能力。

我们需要践行科大人的“钢铁品质”,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惟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层层蜕变,做“厚德博学”之人。

程磊:

信息学院教授,“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作品指导老师。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大赛中,我带领的队伍凭借一项“空地一体化两栖巡检机器人系统”获得了国家二等奖,这个无人机与移动平台二合一的系统能在天上飞,能在地下走,在不同场合得到了各级专家的一致认可。

这个系统本身并不复杂,上面有六个旋翼,下面有四轮运动机构,但我们差不多是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团队,并且申报了专利。

在无人机上装上四个轮子并不难,但关键是创新的路子比较新,做无人机的企业很多,但大家很少想到做这样一种有独特市场前景的特种无人机:一般旋翼式的飞行续航时间在二三十分钟左右,但这个飞行器在需要飞行的时候起飞避障及空中巡视,在具备条件时能落下行走以进行低能耗的地面巡检,这样续航能力就能大大增加,这套装置可用于室内外环境下的综合性搜救。

在获奖的背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归功于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激发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创新激情;黄家湖校区开设的“创客空间”学生创业基地为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孵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互动,学校的创新教育将会不断激发出前进的正能量。

侯廷平:

理学院青年教师,亚洲-大洋洲中子衍射协会青年学者奖学金获得者。

我认为创新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动力来源于对某一问题或现象不解的疑惑。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能正确地提出疑问,就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解答或者证明这个疑问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思考,新的思路或闪光点也就随之产生。但是这个凝练过程是漫长、单调、枯燥的。我们年青人,生活中要担负各种各样的责任,特别是女教师,将家庭和工作关系处理得当,才能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来投入到科研中。要学会持续坚持思考一个问题,品尝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认真品味实验失败的挫败感,享受探索成功时那“灵光一现”的美妙瞬间。

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无论是教授还是一名普通的本科学生。老师们要紧紧结合现有的师生资源,聚焦科研问题,放眼国际舞台,大力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参与创新,给他们提供机会,参加培训及会议,开阔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再创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卢艳:

机械工程方向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创新其实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它犹如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去认知发现。我的科研课题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看到池边荷叶出污泥而不染,让我有了疏水气膜润滑的想法。

只有当你具备创新的精神,才会不断有新思想的涌现。因此,善于创造和勇于创造是做好科研的重要因素,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是科研创新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我们高校毕业生来说,创新更有其特殊意义。面对找工作难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应该创新思路,与其选择不中意的工作,不如创造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不仅就业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爱好。

这次政府给予的众多利好政策,是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追梦的机会,有梦就去实现吧!

贺尊:

文法学院教授,武汉市十佳创业导师,校报“创业进行时”专栏特邀主持人。

拜读12期的创业故事,我备受鼓舞。我要为武科大的创业者点赞!或许,你要问:谁能成为创业者?我的回答是:那些想要在模糊性、复杂性、变化性的环境趋势中,追逐不确定性机会,发掘“最适时”的项目进行投资和管理的人,那些想要涉足令人激动的成功高地的人。创业是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追求。一切成功,一切财富,始于意念,敢于创业――就是为自己创造机遇,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想成为一名创业者,其动机可能与获得成就感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它对创业活动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创业者的职业经历或教育背景,对创业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有先前工作经验的创业者,能够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资源优势,学到在这一特定行业内的所有可以学到的技术,凭借其技术悟性,很容易捕捉到行业变化发展的趋势,从而填补行业的市场空白创建一家新企业。相比而言,在校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先前工作的历练以及人脉资源的积累,难免在创业路上跌跤。

在我看来,创业路上永远没有失败者!曾经有人问爱迪生为什么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遭遇了这么多次失败。他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创业不言失败,错比空好!创业者应把创业失败看做是创业过程中的一部分,经历了这一过程,就是一笔人生的财富。一旦社会上有了对创业成功与否的正确认知,我相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会蔚然成风!在拥有创业沃土的武科大校园里,必将盛开无数个创业的奇葩。

谢权兵:

材冶学院2012届毕业生,创办武汉爱搜时尚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2015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先锋。

记得以前在大学时期创业,意味着不务正业,意味着放肆胡闹,更不用说有现在的国家扶持和政策鼓励了。那个时候,如果你创业,面对的阻力会比现在大很多。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最佳的创业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有如此宽大的政策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整个社会赋予创业者空前的好评和希冀。

而我们为何要创业呢?在经历了五六次的团队解散与重组,无数次的项目变更之后,我还在这条路上前行,并非是我享受这样的过程或是结果。创业者,其实大多是被选择的,很多时候,只有两个选项:坚持或者放弃。我不愿放弃,所以我走下来了。我想我们创业者一定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使命感,无论何时何地,往前就是自己的使命,坚持再坚持。

正如那些在创业路上的实践者和犹豫者一样,创业是两面性的,它同时具有无穷未知的诱惑力和无尽挣扎的吞噬力。只有在经历失败,反复受挫后仍然能坚定前行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有强大的动力与坚强的毅力,甚至这就是你的使命,如果你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想你不会走得很远。

如果你想好了,那就干吧。

李丹天:

资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4月创立武汉青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专利申请、技术孵化等服务。

我们很荣幸也很庆幸出生在这创新、创业热潮正浓的时代,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们,除了具有创业的想法和热情外,似乎不具备其它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主导并支持下的“双创”好环境,我们也不会将创业的想法变成现实。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不分群体,不论贵贱,它鼓励全社会大胆创新,竭心创业,必将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将让社会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近一大步。

“双创”正在进行,我们也从未停止前进,我们坚信,滴下的辛勤汗水,最后总会迎来丰收的季节。目前,我的公司成立半年多,已累计指导他人申请专利130余项,我自己的两项专利技术被两家企业以13万元收购。

丁齐全:

机械学院2015届毕业生,在校时凭借3D打印技术创办武汉维度空间文化有限公司,后保送北京工业大学读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很多草根、?潘看匆的嫦?走上人生巅峰的例子,也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质疑。我们周围处处都是机会,也处处都是陷阱。作为一个边学习、边创业的?潘看匆嫡撸?我感谢这个时代。

对于创业,我个人觉得不能狭义地定义成开一家公司,我把创业理解为一种心态,就是不断学习创业,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在内心有一个创业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做一些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产品。有了这么一种心态,我们就要为创业时刻做准备,了解自己缺什么,然后努力去弥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做足了准备。

我来北京半年,看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从火热到现在的冷清,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个技术和商业模式为王的时代,过硬的技术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运营模式会帮助我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徐长俊:

校报记者,采访过我校多位创业典型。

大众创业不是全民创业,盲目地为创业而创业,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大学生创业要有所创新才会有更高的创业成功率。楼道夜购、代送外卖、办驾校,都是大学生创业尝试的方向。半年内,一栋楼里夜购从一家开到5家;外卖APP从一家增加到6家;黄家湖大学城附近,驾校从20家增加到70家……缺乏创新的创业带来的是失败。

在我看来,创业要建立在自己有创新,且立足市场的基础之上进行。刘友才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市场航拍需求,设计出低价航拍器;荣洪魁立足所学,结合工作所得,研发新型DNA试剂盒;刘恒结合兼职经历,根据市场需求,成立高校传媒公司。他们的创业过程中都有立足市场的创新――有的在技术上创新,有的在销售环节创新,有的在人员管理上创新,最终都取得创业的成功。

大众创业要的不是学生盲目创业,而是把握市场,用创新带动创业,同时认识到创业的高风险,学会在挫折中寻求正确的市场定位。

上一条:武汉科技大学医院获评2015年“武汉地区好医院” 下一条:【潮课堂12】 美丽人生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