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毓
1月16日,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公布首届湖北省优秀青年建筑师名单,我校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刘伟毅名列其中。他表示,此次得到学会专家的认可,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感谢学校和学院多年来的关心支持。
刘伟毅,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长期扎根基层,聚焦城乡民生问题和社会关切,致力于中小型文化建筑、教育建筑设计与改造,乡村建设公益性设计实践与城市更新研究。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热爱专业,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的优秀青年建筑师。本文讲述他将人文情怀融入设计实践的几个小故事。
为校史增添荣光——
推动郑位三故居陈列布展实施落地
“刘教授做成了我们多年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2023年11月7日,“郑位三事迹展”在红安郑位三故居开展,县领导在开展式上说。该展由刘伟毅带领师生团队设计建成,用珍贵的历史图片、作战手稿、革命故事等,图文并茂地展示郑位三的生平事迹。
当天,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来了。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边看展览边念叨:“这个事办得好啊!”郑位三的外甥特意前来,郑位三故居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展出的史料中一部分内容他曾见过,也有很多他未曾知晓的文字,“展览很好,我非常激动”。
郑位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我校校友。之前,在故居里,只放着两个旧相框和几件旧家具。2023年6月,刘伟毅来实地参观,村支书对他说:“多次有单位说要来建,但十多年过去了,没人真正做。”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活,心里想着,为校史增添荣光。
没有当地的地形图,没有现成的史料。他每周往返红安三四次,带着团队实地勘测、查询文献。他们走访相关部门查阅郑位三的史料,收集了三百多张照片,按照程序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陈列布展大纲及设计方案。
因为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防止建设性破坏,他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创新性地使用木方独立结构支撑体系,巧妙地把一张张展板立起来。历时三个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故居的整修和布展工作。
郑位三故居不仅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成为我校红安革命教育40周年的重要成果——武科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在村里挂牌。
此举仅仅是开始。最近两个月,村支书经常和刘伟毅视频,商讨郑位三故居前的文化广场及村民活动中心修建问题。建设费用是当地领导见到刘伟毅团队建成的郑位三事迹展后,专门拨给村子里的,“武科大为村子办了实事,我们当地也应该尽点心”。
“我们还要用高校智慧和力量建设村子,让村民生活得更好。”现在的他,只要一有空就前往马鞍山村,继续推动当地的“和美乡村”建设。
为乡村变得美丽——
扎根基层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
早在十年前, 刘伟毅就开始关注乡村建设。他发现,不少村子的村民在城里挣了钱,就回乡拆房建房,对农村造成了建设性破坏,“很多老屋是有价值的,乡土气息需要保护”。
2015年,受通山县大畈镇委托,他协助学院伍昌友教授做白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当时,村子里保留有一座老宗祠,还有多组老屋,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令人痛惜。
他和城建学院设计团队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详细梳理村子的历史文化和村民的生活需求,确保建设规划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之后,整治环境、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引入特色产业……在他们多年的持续推动下,现在的白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成功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当地领导评价说:“武科大设计团队规划接地气,做事求真务实!”
“文化活化了,乡村才有灵魂;产业兴旺了,乡村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刘伟毅说。近年来,他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乡村完成了一批研究性设计项目实践。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的“一站式”乡村公共空间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个空间系列基于乡村邻里守望的精神向度,以“公共空间+”为设计理念,集邻里互助点、公交站点、村民议事厅、村史文化长廊、留守儿童活动场地、公厕等空间于一体,重新定义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为村民自主开展各类乡村公共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探索出了“乡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和可持续运营的可行性途径。 “一站式”公共空间建成后,受到专家、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实用、经济、耐看!
“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就是要让乡村和谐美丽起来,让村民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乡村开展规划建设实践虽然艰辛,但刘伟毅乐此不疲。他还希望通过校地结缘,搭建大学生乡村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平台,为乡村建设注入青年思想、青年力量,以“工匠精神”彰显武科大新时代规划担当。
为生活更加美好——
营造未来社区文化教育创新场景
位于海口海甸岛的凯斯妙教育中心,也是刘伟毅的作品。该中心在一所老旧幼儿园基础上改造而成,是集学习、生活、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儿童成长教育社区。
三年前,这里建筑陈旧、设施简陋、冷冷静静,一位朋友向凯斯妙的业主推荐了刘伟毅。他实地勘测后提出:“理想的社区应该是成长性的,充满趣味性的,每个人都能在社区找到自己的归属地,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感受到社区的美好。”
他采取“以退为用”的技术策略,拆除围墙,让中心与社区共享庭院;增设外廊,引入社区公益书吧,使得原本封闭的空间得以激活,最大程度地兼顾了业主的商业利益和社区的公共利益。建成后,深得周边居民的喜欢。大家爱来这里,看看书、聊聊天。人气起来了,中心也火了。业主见状,一个劲地夸他有远见。
该中心的室内设计也超前,以公共空间为主,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自由活动,实行“混龄教育”。孩子们在运动区做游戏,在帐篷区聊天,在阅读区看书……处处都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上下楼的连接处,做成一边楼梯、一边滑梯,每天充满亲子游戏的欢笑声。
从远看,该中心就像一艘耀眼的大船。“我们做的就是‘为爱护航’。”刘伟毅介绍。改造完成后,慕名来参观的领导、同行和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该中心成了当地的热门打卡点。
从事建筑设计十多年来,刘伟毅坚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将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创新设计,注重将人文情怀融入设计实践之中。在城市、乡村、社区、校园,都留下了他精心设计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