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郭凯文:给科学防疫注入“强心针”

作者:金融 陈袁明子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4-27浏览次数:

见习记者金融 通讯员陈袁明子

医学院感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科研平台,是郭凯文教授工作的实验室,这里的面积有6个教室那么大,但医用试剂和实验仪器占得满满当当。

郭凯文是我校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系主任,任职期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及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1项,编辑出版教材3册。她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医学教学专委会副主委、武汉市免疫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会员、湖北省免疫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给科学防疫注入“强心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普通居民在家隔离会堆积焦虑、不知未来等负面情绪;新冠肺炎患者及其亲人,更会遭受巨大的心理伤痛。

“了解这些人群的心理问题,对他们予以援助很有意义,而且迫在眉睫。”从事免疫方面研究的郭凯文明白,心理状态对人的身体作用不容忽视。有了这个想法,她立刻着手调查。

作为高校教师,郭凯文直接面对的就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信息接收面广且迅速,从他们身上也能反映身边亲人的想法,很适合做调查对象。”

确定好调查对象,完成调查题目及选项,剩下的就是对调查结果做准确分析。422份有效问卷,每个人填报的都不太一样,要确保调查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郭凯文团队铆足劲,用三天时间把专业医学统计学书籍吃透,又快速掌握SPSS软件,及时完成数据分析。

把问卷结果归纳处理,郭凯文团队对调查做出总结:湖北地区、非湖北地区学生,医学专业、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不同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途径开展认知健康教育,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

从构思,到发出调查,再到完成近六千字的论文,用仅时15天。郭凯文团队撰写的《武汉某高校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知识认知及心理状态的调查》,在国际医学学术性期刊《热带医学》杂志上发表。该论文在网络发表10天,下载量就达1651次。

疫情初期,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湖北省科技出版社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郭凯文作为参编,参与该手册编撰的全过程。手册目前已在全球发布,帮助民众应对疫情流行。

今年三月,郭凯文设计的“以医院分级诊疗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体系建设研究”,成功入选新冠疫情相关研究选题。助力打好疫情防控战,郭凯文加足马力,不断向前。

寻找疾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科研的道路非常艰辛,很多努力都能成为丰富的经验,为成功奠定基础。”郭凯文认为,努力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2016年,郭凯文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碰到寨卡病毒肆虐美国多个州市。了解到孕妇感染病毒很容易造成流产死产,刚出生的婴儿往往出现小头畸形,为了弄懂病毒致畸的免疫学机制,郭凯文揽下这次困难的研究。

实验时,郭凯文用胚胎小鼠作动物模型,但要得到胎龄准确的胚胎小鼠,然后在不同胎龄获取胚胎研究神经发育,极其困难。

研究近半年,很长一段时间,郭凯文每晚要准时到实验中心动物房以一定比例mate小鼠,早上准时检测是否mate成功,并记录胎龄,获取不同阶段的胚胎后,再研究病毒感染后神经发育状况。

访学期间,郭凯文靠着不畏难的劲,做出优秀的实验成果,并于2018年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文章。

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郭凯文做的是HIV相关外周神经病实验动物模型等实验,探讨HIV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而实验项目对仪器的要求很高,要想得到准确结果,必需辗转多个实验平台。

在平台实验室完成组织取样,做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再到医学院脑科学平台用冰冻切片机做组织切片,再拿回平台做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染色完成后,又到医学院公共实验平台用共聚焦显微镜做图像分析。一些组织或培养细胞在平台提取出蛋白样本后,还需到生科院做western-blot实验和成像分析。

辗转虽然麻烦,但郭凯文的团队做出了成绩。最近一年多,团队里陆续有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见刊。

有成绩值得欣喜,但对科研工作依然做到孜孜不倦、细心严谨、实事求是,这是郭凯文奉行的准则。

不同角色力求尽善尽美

作为学校“感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研究所副主任,郭凯文一直夸赞,平台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团结奋进的团队。

目前,他们建设“武汉市高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及干预技能培训基地”, 立足于武科大,在武汉市各高校全面铺开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教育。

放眼未来,为能开展微生物学包括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服务社会,郭凯文所在团队还计划建设P2实验室,结合现有科研力量,凝练新的、更为前沿的研究方向。

作为高校教师,教授专业课《医学免疫学》与校级公选课《营养免疫学》,郭凯文默默耕耘17年,多次获得校内教学优秀奖。育人成才,近几年,她指导四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指导大学生获批省级大创一项、校级大创多项,指导大学生发表多篇论文。

“科研与教学相长,少了科研的支撑,基础医学教学只是肤浅的、缺少说服力的理论讲解。鼓励学生做科研,才能帮他们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郭凯文说。

作为临床1801班的班主任,郭凯文发挥角色,把班级同学拧成一股绳。班上的篮球比赛,她带头加油助威;端午节、中秋节,她给每位学生送上粽子、月饼。

学生匡征凌说:“班上很多活动郭老师都会参与进来,与学生间不存在任何隔阂。带大家做实验时,郭老师也是手把手地教。”

谈到郭凯文,医学院基础医学学院院长王强评价:“郭老师是位很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很有爱心,业务能力强,授课效果得到公认的肯定。在科研上,她认真负责,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上一条:熊丽:让机器人手术更安全 下一条:我校师生居家防疫不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