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刘涛:常驻资源心 依旧逐梦人

作者:编辑:覃宇发布时间:2019-12-06浏览次数:

刘涛,男,汉族,中共党员。2010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研究生学历,并进入武汉科技大学任教;现任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钒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

刘涛:常驻资源心 依旧逐梦人

通讯员 施耀斌

夜晚11点半的武汉科技大学已经是一片寂静,41岁的刘涛和往常一样从资环学院的实验室离开快步往家中走去——他要争取在“今天”之内入睡。转天早上6点30分,他会准时起床,7点钟不到就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实验室。

迄今为止,这位“70后”资源利用与开发科技研究者发表论文68篇,其中32篇被SCI或EI收录,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参与编写著作4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主持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等国家重特大项目7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14项;获评“第十一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学校领导曾不止一次提起,希望有更多像刘涛一样的青年骨干力量成长起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站好三尺讲台,为资源产业发展培养“有情怀”的人才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传统资源开采、资源开发之外,更关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其他行业领域,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也对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为矿业工程学科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他看来,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因人而异、因势而异、因时而异”。本科生培养需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熟悉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掌握专业要求、形成专业思维;硕士研究生尤其是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应用与创新,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和发展需求,学好傍身技踏踏实实服务社会;而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要站在学科领域前沿方向和国际视野上,对接国际和国家对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的需求,做前沿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学生培养过程,是世界上最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刘涛在学生培养中秉承这样的理念,突破了许多人认为工程类专业基础课讲不生动、讲不好的瓶颈。他引导大家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人民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有什么样的转变和作用?”。他诙谐地对研究生说:“今天,我们这一代选矿工程技术人员不认真思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化方案,下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就要在我们丢弃的‘废渣、废水’里纠正我们”。

许多学生问:“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是不是就是去选矿厂,那里环境是不是很恶劣”。刘涛不假思索地说“那都是老黄历了,不了解新时期学科专业面向的新工程应用是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看到”。从“暑期学术夏令营”、到大学本科专业课程拓展训练、再到研究生工程实践,刘涛把“课堂”搬进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搬进宝武集团实习实践基地等一大批现代先进企业中。

用“创新”赋能“新应用”,为大时代做出“顶天立地”的科研

2018年12月,科技部公布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钢铁化工多产业典型固废耦合利用生态链接技术”成功获批,专项经费资助2543万元,刘涛作为项目负责人。

从起初涉入的含铁渣尘利用领域,到研发出我国标志性先进提钒新工艺;从参与建设湖北省钒铁资源高效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到我国矿冶领域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落成,15年来,刘涛及其科研团队,立足行业前沿,创造出一大批能解决实际应用、产生社会价值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

“如果大家都说你做的(研究)方向是好的方向、有可预料结果的,那么好,这个方向我就不想做了。别人说这个方向不太好做,那我偏要尝试一下”。在科研方面,刘涛坚信没有“啃不动的骨头”。在他看来,做科研能产出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瞄准行业发展瓶颈、解决实际效用问题,“简简单单资源回收率,提高1%放在1个企业可能是几百万、放在1个区域是几千万、放在整个国家就是几百亿了”。

参加工作之初,刘涛涉入的含铁渣尘利用领域,开发出超极限(h/D)分选提纯新工艺、新装备,发明了基于功能抽取及分子设计的高效含铁渣尘氧化、冷压球团添加剂,研制了用饱和蒸汽介质对转炉LT干式粉尘及AOD、EAF炉粉尘进行旋风消解处理的技术及关键设备,实现含铁渣尘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推动我国冶金行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缓解我国冶炼原料进口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到近年来在国内首创了双循环高效氧化提钒新工艺,创建了全新的在线循环新思路,发明了自催化-高效解离-循环氧化提钒新方法,突破了含钒页岩低价钒难以氧化转价的技术难关和环境瓶颈,首次开发出我国标志性先进提钒新工艺。

“在其位、谋其政,做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研究前景、研究实用、研究意义的研究”。如今,不管是含铁渣尘利用还是钒资源高校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研究技术,均已在国内十多家提钒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新开发的节能、环保配套技术还先后用于武钢、柳钢、广西矿业等国内20余家钢铁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把“思政”扎根基层,锻炼一支“又红又专”的队伍

2018年,在学校、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刘涛牵头并成功完成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建设,并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

“对于中国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扎根中国国情、围绕人民需求、面向时代需要,用思政赋能科学研究,才能扎实做好我们自己的科研”。围绕支部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敢于提出新思路、开辟新途径,从不回避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刘涛倡导党支部要“立足个人发展,带动团队发展”,搭建教学、科研沟通平台,帮助教师成才成长。作为支部书记,他每年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带领青年老师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等,为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研究发展积蓄科研力量;为了开展好新课程教学,他鼓励大家进行教学改革;他对之不理每位老师的科研教学情况了如指掌,每年考核时,主动和成果不理想的老师谈心,帮助他们分析短板;在鼓励老师担任大学生班主任、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老师时,他又第一个报名……

当了解到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在成长发展中有大量需求后,刘涛很快开创了青年教师“月月谈”讲座,为教师搭建锻炼平台,也为博士后成长提供帮助,打通了不同群体需求间无形的一堵墙。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对教学科研是大有裨益的,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会带来火花式的启发,产生很大的精神力量,让大家更有信心和勇气迎接工作中新的挑战。

自实验室党支部成立以来,党员教师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SCI论文37篇、出版专著4部。支部人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人有高水平SCI论文,人人参与专著和教材编著。

上一条:王红鸿:探索焊接领域新发现 下一条:【斜杠青年7】穿白大褂的笛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