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授的影响力之四】李光强: 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陈孖川发布时间:2019-04-17浏览次数:

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

记者 梅海兵

李光强

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教授,耐火材料与冶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中国著名冶金工程专家,李光强教授不断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研究者的声音。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李光强就一直致力于研究钢铁冶金及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并进而研究如何提高我国钢铁冶金科技综合实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钢铁冶金领域,发出中国研究者的声音。

“钢铁工业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钢铁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注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作为世界上第一产钢大国,我国在钢铁冶金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不过,30多年的系统研究,李光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海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无论是重大国际学术会议还是行业顶级期刊,都能看到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

在李光强的办公桌上,堆积的最多的是各种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函,这些期刊上,都有他的论文发表;很多国际学术会议,都邀请他出席做报告。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光强说话的声音有些嘶哑,但对记者的提问,李光强逻辑严谨,直指核心,一如他做长期从事科研的态度。

李光强说,创新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且要有相当的自由空间才能实现。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不现实的。从钢铁工业来看,自主创新很有必要,要冷静思考,突破现有知识框架,研究过去没有研究过且不具备研究条件的问题,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一定需要经验和知识沉淀。通过这几年的积累以及与国际接轨,中国在钢铁冶金方面的研究已经跟上世界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站上了国际舞台。

机缘巧合使他走上钢铁冶金研究之路

李光强有着傲人的研究履历: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36篇,ISTP收录7篇,多篇论文发表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ISIJ Int、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Materials Transactions 上。前两本期刊是美国TMS(矿物、金属和材料协会)期刊,ISIJ Int是日本钢铁协会英文期刊,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是德国钢铁协会、德国马普所、奥地利冶金和材料协会合办的钢铁冶金国际期刊,Materials Transactions是日本金属学会英文期刊。

这五本期刊都有一个共同标示:国际冶金与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学术刊物皇冠上的最耀眼的几颗明珠。

干他们这一行,要想进入行业研究第一方阵,必须有文章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作为研究者,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朋友,彼此之间可以愉快交流。”李光强说。教授这份工作并未让他有太大压力,他喜欢做研究、喜欢和学生一起,这种可以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乐趣之间顺畅切换的状态,他很享受。

对李光强来说,走上钢铁冶金研究之路,并30余年醉心前沿研究完全是机缘巧合,其背后有天赋、运气的成分,更有执著、勤奋的因素。李光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学业一直很好。本来他喜欢医学,但高考报志愿时,听从老师建议报考东北工学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也许会做出另一种选择。”

当时还没有转专业的说法,受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李光强慢慢喜欢上了冶金这一学科。硕士毕业后留在东北工学院,开始了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但对李光强人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还是去日本留学。

1994年,李光强去日本东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所,在著名学者水渡英昭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这次留学,对于李光强来说,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都是很难忘的经历。“留学使我认识到我国与日本冶金领域科研水平的差距,切身体会到严谨求实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冶金行业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很大。“作为专业人员,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理所应当,所以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受科研环境所限,科研工作难以展开,于是又去东京大学做钢铁精炼方面的研究。”

在月桥研究室的两年时间里,李光强在如何领导研究室、如何培养研究生、如何与国际同行建立学术交流、如何把握行业前沿研究动态等方面收获颇丰。李光强和他的研究团队瞄准行业研究前沿,经常在行业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也受益于此。此前,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很少有我校学者的成果发表。

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研究者的声音

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论文被国际学术会议收录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对于李光强来说,站在主席台,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担任分会主席也不是难事。

最近,李光强就在为今年五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炼钢科技大会做准备。受会议组委会邀请,李光强将在非金属夹杂物的分会上做题为《铝-钛复合脱氧钢中氧化物和硫化物夹杂的属性》主题演讲,并在氧气炼钢分会场担任主席。国际炼钢科技大会是国际炼钢领域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学术盛会,每三至四年在北美、亚洲和欧洲轮流召开,出席会议的都是炼钢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

这此大会首次由中国主办。大会收到来自瑞典、印度、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中国等22个国家及地区的著名专家的论文270余篇,其中,国外论文140余篇。各国参会者将相互交流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研究和探讨炼钢技术与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设有12个分会场,李光强将在两个分会场,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我校研究者的成果。

今年10月,2015年亚洲钢铁国际会议将在日本横滨召开,受组委会邀请,李光强将在会上作题为《夹杂物的行为对不同铝含量的Al-Ti复合脱氧、钙处理或镁处理钢的微观结构的影响》的邀请报告。

近年来,李光强先后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5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9次。每次在国际同行面前做学术报告,李光强都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国际钢铁冶金领域,活跃的专家我基本上都认识,经常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虚心向国外同行学习并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使国外同行解了中国学者的研究,同时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李光强看来,要提高中国钢铁冶金的研究水平,走出去开展实质性交流,才能开拓视野、紧盯国际前沿。

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研究者的声音,其底气在于李光强30年如一日瞄准专业前沿,潜心研究。近年来,李光强先后承担宝钢、武钢、涟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项目10余项。

把实际工艺中的基础性问题抽出来作为课题研究,以期开发更好的工艺和产品,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2014年,李光强受邀在东京大学做特任教授,从事“钢中夹杂物的物理化学与形态控制”方面的研究,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极为少见。2014底,土耳其一家钢铁企业技术人员通过邮件联系上李光强,原来,他三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被技术人员看到后,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很有帮助,通过邮件来咨询他。

2003年,“含稀土熔体和新材料物理化学及固体电解质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获辽宁省科技奖励二等奖。

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2005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

200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被中国金属学会评为“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

2010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一条:【科研一线】林良旭:给燃烧火球找容器 下一条:【教授的影响力之十】王黎: 环保专家的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