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程明: 校企协同创新的铺路架桥者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陈孖川发布时间:2019-04-16浏览次数:

校企协同创新的铺路架桥者

通讯员 陈?I川

程 明

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科技大学钢铁新技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与特邀研究员,武汉科技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软实力、现代生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这是最近刚刚完成的‘武钢产线以工艺优化实现降本增效的措施研究’的结题报告。”程明教授拿出一本近28万字的白皮书对记者说。

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合同执行、项目结题,都是程明与各个团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武钢股份各个厂区间奔走协调完成的。有时候,为了一两件事情,他一天跑几个厂,同几个项目的负责人开会、确定方案。有些厂之间虽间隔不远,交通却十分不便,跑一趟就是几个小时。冬天的时候,天还未亮,就出门,天黑了,还在回学校的路上。这对于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但他从未说个“累”字。

但正是这种对于工作的认真,让程明拿下了很多棘手的项目。2007年至今,学校与武钢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项目超过400个,他为两者之间的战略合作架设了一座基础坚实的桥梁。

优秀的项目管理与协调者

“老师们除了要想着做好课题,更要考虑如何通过这些课题为学校、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是2002年从武钢来到学校以后,程明一直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2003年,武钢准备在焦化公司建设“直流供水改循环供水工程”。通过与武钢的密切交往,程明较早得知了这个信息。但面对华德环保、武钢设计院等五家公司的竞争,能否拿到这个项目,程明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面对困难,程明没有放弃,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他经常与同事一起去武钢与技改部的领导沟通协商,一去就是一天,今天谈不拢,明天接着谈。终于取得武钢技改部对学校的初步信任,通过公开竞标,为学校争取到2428万元项目经费。

项目拿下来,但承接工程任务的单位并不信任第一次与他们合作的老师们,经常随意改变技术方案,双方争执时有发生,程明总是居中协调以保证项目能正常进行。

一次,武钢下属某公司自行决定将一种价值200万元重要设备的购置数量从4台减少到3台。但经过学校几位教授的计算,3台设备无法满足系统投产后的技术要求。可武钢个别人员执意要减少设备来节省成本,双方各执一词。程明请校领导出面耐心解释,又多方寻求专家的支持,最终武钢认可了老师们的方案,确保了工程投产后系统运行中的技术要求。

当年,每炼一吨钢,就需要十几吨水。这个工程为武钢每年节省六千多万元的资金,并减少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于长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项目打响了武科大的招牌,为接下来学校和更多企业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明说。

种“诚”因 结“成”果

程明认为,与其他“科班”出身的老师不同,自己的优势在于和人的沟通上。说到与人交往,程明认为“诚心”很重要。

2006年,就任研究院伊始,程明就认识到缺少有分量的专家将极大限制研究院各项工作的开展,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成了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武钢工作时,程明就经常听人提起东北大学的王国栋院士,奈何始终无缘得见。直到2010年,通过一位与王院士交好的博士的关系,程明成功邀请王院士来学校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会成功举行,让王院士对于学校和程明本人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之后每次王院士来校,程明都会与王院士见面交流;程明每次到东北大学,王院士总会挤出时间亲自接待,两人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之后,程明趁热打铁,向王院士提出邀请他作为研究院的名誉院长的请求。

“一开始,王院士很犹豫。”这个时候,程明并没有很急迫地要得到答案,反而请王院士慢慢考虑,“无论是否觉得合适,我都很理解和尊重你的决定”,正是这番话中的“诚心”打动了王院士。在第二天的见面中,王院士很爽快地接受了这个请求。

而为了表示对王院士尊敬,在授予证书的典礼上,程明不仅邀请了学校主要领导,还请来了武钢邓崎琳总经理共同为王国栋院士颁发荣誉证书。王院士对此十分感动。

2011年,正是在王国栋院士的主持下,研究院成功申请到了一项“863”计划课题。程明说,如果没有王院士,这个项目难以拿下来。可如果没有程明的“诚意”,又如何能得到王院士的帮助呢?

在程明的主持下,研究院与武钢的合作日渐成熟,仅2008年到2012年之间,武钢―武科大战略合作项目就有358个,总经费1.0852亿元,为武钢直接创效超过4.5个亿。

为校企合作架桥铺路

2011年签订的“联合实验室的功能建设与开发”是武钢与武科大最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此项目从技术开发合同立项到最后签合同可谓好事多磨,而这其中最让程明头疼的是关于技术合同的蹉商。

当他拿着与学校各有关学院讨论的8个研究室建设草案送交武钢相关部门审核时,武钢各部门对于各个研究室的看法与学校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轧制技术及新材料加工研究室”,当初是由材冶学院的压力加工系与金属材料系分别提出,分建两个独立的研究室。但武钢认为,这种研究室的设立,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研究,不符合当初“高精尖”的构想,否定了提案。

回到学校,程明再次组织各院系负责人开会,商讨研究室建设的问题,光统计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就写满了好几个笔记本。开会、记录、整理、修改、汇报……成了那段时间程明生活的常态。

联合实验大楼的合同,程明一共花了半年多时间与学校和武钢相关人员反复讨论、修改,起草合同文本。之后,程明带着经过数十次修改后的合同文本站在武钢研究院十几名专家面前做PPT陈述。陈述的好坏至关重要,这让见过太多大风大浪的程明也有些紧张。好在一切顺利,看着不住点头的专家们,程明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个项目算是拿下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手心竟已沁出了汗水。

而这只是程明为校企合作不遗余力的一个缩影,2003年至今,由程明主持和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超过40个。

上周的一天早上,程明从家里出发,路过联合实验室大楼工地,看着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情景,程明相信,这个大楼的建成将推动武钢与武科大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62岁已过的程明面对采访,“作为在武钢和学校之间的辅路架桥者,只要双方有需求,一定还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学校的发展和武钢的发展继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上一条:【科研团队的故事2】曾燕教授团队: 开创脑与认知研究新天地 下一条:【科研一线】张春桃:让连续结晶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