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曾燕:敢想敢做,争当医路领跑者

作者:通讯员梁近珏 记者徐茂森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8-01-04浏览次数:

image001_鍓湰.jpg

通讯员梁近珏 记者徐茂森

5年,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湖北省科技厅和卫生厅课题、19篇SCI收录论文。在医学院四区,脑与认知实验室从无到有,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令人赞叹。

然而之前,医学院对于“脑与认知”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为零。

身为团队“领头羊”的曾燕,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成来校,着手创立脑与认知实验室。

今年3月份,学校聘任校级重点科研平台院长,曾燕被聘为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平台,给这一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仅要敢想,更要敢做,要争当医路领跑者。”曾燕说。

心系科研 结合大数据实力领跑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是曾燕团队的主攻方向。刚来到学校时无课题、无团队、无实验室。“这让我愁坏了,整夜整夜地失眠。”曾燕回忆。

有想法就干,真学真做。为了不耽误科研进程,她经常自己掏钱买科研仪器。每天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做笔记,潜心实验。

很多时候,做起科研来往往顾不上吃饭。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她常常把早上带的饭放在微波炉稍微加热一下,边吃边阅读文献。“实验室刚起步,自己‘孤军奋战’,要拼一些、做出些成果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曾燕回忆起当初的情景。

“晚上,经常在实验室对实验数据不断对比、建模、分析。做科研既要不怕麻烦,又要耐得住寂寞。”曾燕始终热情如初。

她几乎从未有过休假,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成了她生活里的常态。一步步摸索,有问题和同事们重复讨论、探索、推翻、再探索。

无畏无惧,潜心钻研。时间久了,实验室渐渐“热闹”了起来。

“我偷偷地观察了一两年,发现曾燕搞起科研来非常拼。”团队成员程桂荣告诉记者。

“曾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她的家境非常好,但她却依然保持艰苦的作风。”曾燕的搭档刘丹博士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燕的认真细心、坚持不懈深深感染了周围的同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几年过去,曾燕有了自己的团队,一个占地700多平方米,十几个房间整整一层楼的“脑与认知功能实验室”也俨然“伫立”在教六楼。

3月份,学校成立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身为研究院的副院长,曾燕把大数据同团队研究“接轨”,是团队科研路上的一个突破。

如今,曾燕团队已获得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开展的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的脑计划中,曾燕的队列研究更是极具前瞻性。

“我们的队列是全国首创。”曾燕骄傲的表示,“团队通过不断将老年人群拉入队列之中,持续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周期跟踪,相较于短期的动物模型,这样结合临床知识的科学研究更具说服力。”

“届时将联合大数据学院,将收集的信息数据化,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经济条件等多因素调查,普遍人群与精准个体齐研究,从数据收集——数据导入——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建模——预测——干预的流程,到最后达到防治疾病、精准诊断、有效控制以及管理病人的效果。为中国健康管理模式助力。”曾燕信心满满,“最终目标是将参与人群扩大到十万。”

扎根基层志愿服务不断扩展

“我们的志愿服务团队由认知功能专家、武科大白联队、家庭医生以及社会义工组成。”曾燕介绍。团队已与10多家医院展开合作。从洪山区到青山区,从校医院到亚洲心脏病医院,甚至大悟县中医院,都有曾燕团队的身影。

去年11月,为湖北省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队列研究项目做准备,曾燕教授的团队去了大悟县。在那里他们与老人们谈心交流,同时也收集了大量有用的数据。

当地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曾燕教授就结合该情况,从老年性痴呆的定义、痴呆的病情发展、症状表现以及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诊治等方面讲授,将复杂的病理机制、临床症状等繁复的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的表述出来,让与会的老人顺利地明白讲座内容。

当地一位老人说:“能听到这些教授的讲解,感到非常受益,以前对老年痴呆一点都不了解,今天学到了很多”。

曾燕带领团队扎根在基层,活跃在大大小小的社区。

在社区,团队专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神经心理认知功能评估,通过连线等方法测试他们的空间能力认知能力,运用反复记忆词组等方式测试记忆能力,辅助专业生化检查。

对于每一位老人,“爱心门诊”的时间都长达四十五分钟之久,不仅收集了全面数据,更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

除了“爱心门诊”,团队亦经常组织大型活动,对老年人进行集中筛查,普及健康知识,送米送油、问寒问暖的日常关怀,通过更近距离的接触,对某些失独、残疾等老人提供帮助。

整个团队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在志愿服务中进步。

医教协同严格要求关爱学生

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完善,“医教协同”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曾燕亲力亲为,率先垂范。理论结合实践,她把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学生们都从中收获良多。

临床1406班的何江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报名参加。刚加入的时候,他跟着上一届的学姐学长或者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和文献。“现在我们实验室本科生人很多,每周都会有自己的实验进展汇报会和文献技术学习会。”

“老师带着我们学习技术,学得比较熟练的时候会找些文献来给我们读,让我们了解基本的实验思路。一步步实践了解,直到完全掌握一项技术。”临床1601的周盺丽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

为人师表,严中有爱,关心同学,知冷知热。谈起曾燕,同学们满是感激。

“曾燕老师对团队中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有好几次我刚洗完澡躺在床上,曾燕老师还打电话给我问我数据进展情况。”学生裴亚平说。

曾燕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自己的一级论文。她“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掉队。”“即使英语较差的学生也未曾言弃,而在学习态度及个人能力上都有了极大提升,养成抓紧一切片段时间的习惯。”裴亚平告诉记者。

严中有爱,生活中也有温暖。“平时老师对我们也很温柔。”裴亚平说。日常生活中曾燕会给带水果,有学术或生活中的问题更是耐心解答。

“有次晚上看书有个问题看不懂,就发消息问老师。没想到那么晚老师还会详细的把问题讲给我。”学生裴亚平说,“老师就像是我们的家人,天冷了提醒我们加衣服,有同学病了会带他们去医院……”

“老师给的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从她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曾燕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每一个学生。

严师出高徒。在曾燕的带领下,学生田青科研项目获“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湖北省一等奖”,学生高磊获“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

近年来,曾燕指导本科生人数累计200人次,获奖本科生人数40余人,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40余人。

医学院院长吴清明说:“曾燕教授精神可嘉,敢于创新,把业余时间也贡献给了科研工作。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是医学院教书育人的榜样。”

曾燕所带本科生刘光耀说:“曾老师学识渊博,对待学生认真负责,能师从于她,是一种幸运。”

“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让更多学生从中获益。”曾燕充满信心。

上一条:李宪森:一个温暖的“发光体” 下一条:董锡杰:传承“工匠”精神 追求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