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科研路上1】吕勇:时间“缝”里搞科研

作者:李玉飞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7-03-20浏览次数:

生产一线摸爬滚打 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时间“缝”里搞科研

记 者 李玉飞

吕勇,研究生院院长、机械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建模及仿真、远程监测与诊断软件系统开发、非线性信号处理以及冶金机械动力学。

3月15日中午,吕勇教授在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室做设备故障信号采集实验。

摄影 方斌

29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3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5岁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吕勇在武科大一路顺风顺水。勤奋,是他成功的要诀。

教学上表现“亮眼”、科研“成绩单”很“牛”、行政工作出色,吕勇是青年学者中的“全能”。在夹缝中挤时间,是他肩挑重担而能应对自如的法宝。

校长倪红卫称赞:吕勇教授是一位沉得下、坐得住的青年学者!

“夹缝”中挤时间

开发远程监测系统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从事科研,要在‘夹缝’中‘挤’时间。”这是吕勇对自己的要求。

除了上班,他将科研时间分早、中、晚3个时段管理。

早上7点到办公室阅读英文文献;中午吃食堂,然后回办公室修改论文,眼睛涩了就揉揉,困了就洗把脸;晚饭后到办公室接着干。经常地,他白天出门,晚上11点才到家。

重复“家—食堂—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他却“乐此不疲”,浑身“有劲儿”。

“吕老师很‘拼’,一有空就到实验室。”课题组青年教师易灿灿说。“搞科研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研初期,由于经费有限,缺少实验仪器。画图纸、买齿轮、选轴承,吕勇硬是搞出一台故障模拟实验台。“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吕老师就自己设计。”易灿灿说。

寒暑假、双休日就“扎”在实验室,他尽情“享受”这种“在科研路上”的生活。

谈起学生吕勇靠什么才有今天的成就,我校冶金装备及设备监测领域带头人李友荣教授言简意赅:“勤奋,勤奋!”

博士期间,吕勇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到湘钢高线精轧机组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项目中。

“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采样数据的实时传输如何解决?”面对“棘手”难题,他陷入了“沉思”。

“信息网络这么发达,能不能结合计算机技术来破解?”吕勇想。

说干就干,查文献、编程序,他不断尝试,开发了一套基于CORBA及SOAP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为数据传输“瘦身”。

轧钢机是否可靠,需要通过传感器监测,被监测设备振动大、噪声响,一进现场耳朵就嗡嗡响,吕勇却“不为所动”,布置测点,安装传感器,有条不紊。

设计好的系统要到现场接受“检验”。“测试效果不佳重新设计,武汉和湘潭两地来回跑。”吕勇的干劲赢得了李友荣的“点赞”,“有想法,肯吃苦。”

最终,系统实现了所有分析功能均在服务器上完成,一旦有网页请求,服务器就会完成分析功能,返回结果给客户,客户端只需用浏览器浏览。“该系统能对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作出判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湘潭钢铁公司负责人称赞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成果获2004年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

同样在2004年,用不到3年时间,吕勇就博士毕业。他的博士生导师、时任北科大校长徐金梧对他竖起大拇指。

教学读博“并驾齐驱”,回忆起当初,“压力山大”。吕勇释然一笑。

厚积才能薄发。博士毕业后,吕勇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成为机械学院为数不多拿到基金的“幸运儿”。“吕老师注重积累,自然水到渠成。”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肖涵说。

2009年,吕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那一年,他33岁,成为我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生产一线“摸爬滚打”

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法为故障信号降噪

“到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紧盯企业需求。”这是吕勇对科研的基本“信条”。

大型连轧机组是钢铁企业的核心设备,每条热轧生产线年产带钢400-600万吨,然而设备故障造成每年数千万元的损失。

由于热连轧设备中各零部件尺寸及故障冲击能量大小相差悬殊,采集到的设备运行状态信号中含有大量强背景信号和噪声,提取早期弱故障特征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

找准问题所在,吕勇决定“求解”。

“设备出现故障,系统的状态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设备上所测到的时间序列上反映出来。”吕勇分析说,“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基于线性系统的,故障引起的微弱特征信号往往作为噪声被‘过滤’。”

“怎样提取这‘珍贵’的微弱特征信号呢?”没有思路,他就埋头读文献。

一天,他的头脑里“灵光”一现,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试试?为此,他尝试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局部投影消噪算法。那几天,他“着迷”演算、模拟、验证。

“试验效果良好。”他兴奋了。该算法不仅可以消噪,还可以提取微弱特征信号。

“啃掉”信号降噪这块“硬骨头”,故障识别和诊断这两步也被一一“闯关”成功。

应用热连轧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后,武钢热轧厂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产损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对提高我国冶金装备的生产运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湖北省科技厅鉴定意见组评价该系统。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吕勇获得了201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吕勇还有很多“名片”: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91篇,其中被SCI、EI收录31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纵向课题及宝钢、武钢等企业课题39项。

在冶金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吕勇正成为“中流砥柱”。

搞研究必须精雕细琢

用责任意识为科研精神注脚

“吕老师在科研上严谨认真,精益求精。”2015级研究生葛茂说,“研究内容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上要有创新和突破。”

“论文有何工程意义?”“研究有何创新?”吕勇提问上交论文初稿的葛茂。

修改学生论文,吕勇一字一句“挑毛病”,大到结构框架、英文写作,小到标点符号。“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精雕细琢’。”

“论文实验数据不得存在虚假,哪怕多做几次,必须真实可靠。”吕勇反复强调。

严格“把关”总会带来收获,吕勇指导的研究生基本都有SCI或者EI论文发表。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吕老师有自己的一套‘秘诀’。”博士生袁锐说,“科研内容贴近工程实际,这是吕老师的‘硬标准’。”袁锐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武钢热轧厂技术改造科研项目的一部分,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研一就跟着吕教授接触科研工程问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级研究生侯高雁三年“收获满满”: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EI和1篇中文核心论文,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吕勇还帮助青年教师修改项目申报书,他所指导的青年老师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与科研“打交道”,吕勇常把责任扛在肩头。筹备会议、征集论文、料理会务,他在担任湖北省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时,连续3年组织召开湖北省冶金设备学术年会,他被评为湖北省金属学会工作先进个人。今年初,吕勇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科研不会止步,吕勇正拓展研究方向,在特种检测设备开发、地质勘探装备研发、先进检测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

上一条:【创业吧】柳祥月:创业,是我做出的正确选择 下一条:田昌兴:积极表现 规划“创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