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程毓
6月14日,记者走到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门口,只见一个敏捷的身影匆匆赶来,他就是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温电磁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享成教授。
走进他的办公室,门口便放着一个银色行李箱,“随时出差,提着箱子就走。”3张桌子拼成T字形,桌面装有3个电脑屏幕,“同事、学生来了,随时可以讨论。”从事科研工作20年来,李享成带领团队自制了一批科研设备,研究成果运用到多个国之重器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0多亿元。
自立自强投身科研
李享成的科研方向,源于一部电视剧。
“《井冈山》影片给了我很大启发。”李享成说,做科研,就是要将自己所学、平台所长和国家所需相结合。
攻读博士时,他的研究方向是电磁波;来到武科大工作,学校特色是耐火材料;陶瓷吸波是诸多装备关键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于是,李享成决定,将三者结合,瞄准高温电磁材料进行研究。
“当时,我们团队几乎是一穷两白。”2014年加入李享成团队的陈平安说,10来个师生只有一间房,一边放桌椅办公用,一边放炉子做实验。炉子开起来,房间里像蒸笼。
为观察陶瓷材料的摩擦和损毁过程,李享成要穿着厚重的工作服,进入1000多摄氏度的生产现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汗水在衣服上结成白色盐晶体。回到实验室,埋头做理论研究、模型修正、工艺改进。
历时5年,在上万次实验中获取相关技术,成功攻克高温陶瓷抗热冲击差的世界难题,解决了基础研究第一步。
然而,研究高温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的反应机理,需要1700摄氏度以上的强电磁场环境。李享成打算从国外进口试验设备,一打听,报价400万元,经费不够,还要走审批、下订单等程序,估计需要2年才能到位。
“这得耽误多少事!”李享成作出决定:不能等,自己做。
查资料,采购零部件;买不到的,就自己画图纸,找厂家定制。“我用了1年时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试验设备,80%部件国产,费用比进口省了一半。”李享成自豪地说,这个设备是“大功臣”,支撑了很多大项目的研发。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李享成还带领团队研制了多个自主设备,如10公斤和100公斤级的聚合物反应生产设备,解决了产品中试问题。
如今,李享成团队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以自制为主。这些“秘密武器”也成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设备上的自主研发,为国家重要技术突破提供了平台保障,做出这些不平凡的成绩,十分不易。”冶金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说。
核心技术织造“防护衣”
研发设备有了,研制出第一块高温电磁材料,还要多久?
很快,李享成带着两位博士生做陶瓷涂层,先用电脑计算出相转化温度等参数,然后在等离子喷涂系统上做涂层。再把陶瓷粉放入设备里,调整电压、电流、喷涂距离。可是喷涂后,不是涂层附不上去,就是附上去了却不均匀。
当时,他们每天做十多个样品,却没有一个合格。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望着厚厚的、卷了边的一摞摞实验记录本,每面纸上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学生们有些气馁。李享成鼓励大家:“再调整一下试试,说不定下次就成功了!”
半年后,他们终于成功做出第一块合格样品,随即驶上“快车道”。
每种陶瓷粉的特性、熔点、附着能力不一样。学生们有时会遇到做不出来的窘境,李享成常常安慰他们,“放一放,有新想法和新思路了再接着做。”有些问题放一段时间后,灵感就来了。
面对困难,李享成总是乐观向上。“科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有所成绩。”他始终秉承这个信念,从一穷二白到顶天立地,“心想必有所成!”
李享成平时说话轻言细语。团队师生却说:“李教授要求可严格了。”一次,团队成员朱颖丽带着学生做了半年实验,数据按照“四舍五入”也达到了项目要求,便跟李享成说:“完成了。”
“做科研,一是一,二是二。得到的数据可以比要求的高,但绝不能低一点点,哪怕低一丝一毫,也意味着有重大的技术难点没有突破。”李享成看完数据,给了他们一顿批评。朱颖丽和学生们又花费半年时间,直到做出来的数据超过了项目要求。
在功能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看来,李享成瞄准国家需求,带领团队在高温电磁研究及在重大工程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关键技术突出,实用性强,为国家相关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10年来,李享成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要项目近20项。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国家设备上应用,为诸多装备穿上自己的“电磁防护衣”。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6/3eae45f22afc4eec86f73ad54386885e.s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