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为材料学学子注入“钢铁之魂”——武科大材料学部赴大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4-07-08浏览次数:

7月4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大冶市,开展企业走访、校友座谈、矿山考察、红色寻访等实践活动,调研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寻求为材料学学子们注入“钢铁之魂”。

石头上种树创造出绿色奇迹

“30多年前,这里是堆积如山的废弃矿石;现在,这里是拥有亚洲最大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武科大黄石校友会副会长刘显铭向实践团介绍。

刻板印象中,矿山往往和污染相联系。但从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观景台上俯瞰,实践团成员发现,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矿冶大峡谷”,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漫山遍野的刺槐林展现出勃勃生机。

通过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大冶铁矿创建于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兴洋务时期,是我国近代第一座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大冶铁矿成为全国十大铁矿之一,被誉为“武钢粮仓”。大冶铁矿因矿而兴,也因矿而饱尝环境污染的苦涩。因长期采矿,山体疤痕累累、寸草不生,一年四季尘土飞扬。

刘显铭介绍,为适应国家土地复垦的规定,20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发动全矿职工四处寻找,反复试验,最后发现刺槐能够在石头上存活。“于是大冶铁矿人一年一年地种刺槐,死了就补,不停地种,挖山不止,植树不已,跟愚公移山一样,最后慢慢形成了现在的万亩刺槐林。”

感受着“石头上种树”的绿色奇迹。实践团成员余蔓菲不禁感叹:“山上的每一棵刺槐树都凝聚着大冶铁矿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钢铁精神。”

从“钢铁摇篮”到“特钢骄子”

4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大冶特钢党史馆开展红色寻访活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影像及实物多角度呈现了大冶特钢作为中国钢铁摇篮的红色革命史。

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从钢铁企业首个党支部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从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嫦娥”系列卫星,从港珠澳大桥到FAST“天眼”,大冶特钢在红色基因的赓续下,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和中国唯一。

在汉冶萍广场,现代化的厂房与百年高炉遗址、水塔遗址等遗址群共同耸立。与实践团成员们印象中的钢企有很大出入的是,目之所及,公司所在区域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讲解员介绍,现在企业的碳排放大大降低,高炉向空中排放的白雾主要由水蒸气组成。

走进460钢管数字工厂,一面巨大的弧形电子屏上,热轧生产线每个环节的实时动态一目了然。巨大的环型加热炉中,一支支灰色钢坯逐渐变色,由微红、橘红、大红、红里透黄,再到黄里泛白的1000多摄氏度,最终喷薄出炉。集控中心操作人员介绍:“一根钢管,从钢坯到穿管成型到达冷床分分钟就可以搞定。”

从悠久的钢铁历史到现代化生产线,大冶特钢让武科大材料学部学子深刻感受到钢铁行业的巨大转变,明确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探寻“钢铁精神”熔炉之路

实践团成员一行与大冶特钢副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刘光辉,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熊朝霞等负责人座谈交流,并举办“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会上,刘光辉从创新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机制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冶特钢发展中的理念、形式和研究突破。熊朝霞介绍企业招聘政策,她指出,武科大与大冶特钢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大冶特钢职工中有210名武科大毕业生,其中117名担任公司骨干。

实践团成员与公司钢管事业部首席工程师马金辉,该校2012届校友、特冶锻造生产处副处长贾余超,2016届校友、特冶产品研究所专职工程师阮栋围绕专业技术、生涯规划等方面深入交流。

武科大材料学部党委副书记林莉介绍:“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将挖掘钢铁行业的劳动模范、优秀校友故事,探源钢铁精神。”在后续实践活动中,学部实践团将深挖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的育人富矿,深化钢铁行业校企、师生的育人联动,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今年,武科大材料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将重点打造钢铁精神寻访宣讲团、行业发展调研团、材料科技服务团等三支团队,前往湖北、河南、新疆、湖南、广西等地的传统钢企、耐火材料企业、新材料企业开展实践活动。(通讯员 叶显伟)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4-07/07/content_18138687.html


上一条:湖北日报:武汉科技大学“山水梦行”调研实践团赴安陆开展实践活动 下一条:逐浪新闻:两所高校联手打造趣味课程,“希望家园”暑期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