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武汉科技大学与红安42年的不解之缘……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3-29浏览次数:

春风拂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郑位三故里——红安县七里坪镇马鞍山村。近6000株新栽的红叶石楠、桂花、月季、小叶黄杨苗在迎风而立。3月25日,一场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同文同行红村红薪”为主题的植树活动在此展开。七里坪镇人民政府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县直相关部门,以及马鞍山村的村民、退役军人、列宁小学师生,一共30余人,以赓续红色精神为纽带,绘就了一幅校地共建、全民参与的乡村生态振兴画卷。

图片

‌精密布局:政府搭台凝聚合力

“郑位三故居文化广场配套绿化,承载着马鞍山村的红绿融合发展的未来。”七里坪镇镇长黄红星在现场介绍。自2023年启动“马鞍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行动计划”以来,镇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武汉科技大学刘伟毅教授团队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联合多个部门稳步推进建设规划方案落地实施,为项目注入“强心剂”。

图片

‌多方共植:红色热土涌动新绿

活动现场,身着校服的列宁小学的孩子们在校长张凯霞的带领下,秩序井然,成为亮丽风景。小学生和村民、退役军人一起,严格按照标准挖坑培土,“同文同行红村红薪”“退役不褪色”的旗帜在村间飘扬。“当年扛枪保家卫国,如今挥锹绿化家乡!”退役军人代表的宣言引发共鸣。孩子们在老师、村民的指导下,将写满心愿的树苗放入土坑。“我要和小树比赛成长!”孩子们的红领巾在风中轻舞,稚嫩誓言与幼苗共同扎根。

图片

校地智汇: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武汉科技大学刘伟毅教授团队长期扎根马鞍山村,设计出融合红色研学、生态涵养、劳动教育的美丽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每棵树都将有成长档案,大学生和村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记录数据,大中小融汇互通,连同郑位三故居陈列布展,必将成为没有围墙的大思政课堂。”刘教授动情地说,“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郑位三留下卓越功勋,今天退役军人与小学生结对认养树苗,播种希望,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图片

十年之约:从种树到树人的深意

“今天我们种下的是树苗,更是人才振兴的火种!”马鞍山村支部书记郑春华在现场深情展望,“十年后,当孩子们大学毕业时,这片小树林将成为他们回乡创业的绿色银行。”刘伟毅教授说:“‘红村红薪’的真谛,在于用教育衔接城乡,让科技赋能乡土,使每棵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坐标。”

图片

武汉科技大学“红安行”已历经42年,这场跨越时空的“树木”与“树人”双向奔赴,凝聚的“红安情”,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正将设计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红安营”。当树木成林时,这里生长的不仅是栋梁之材,更将孕育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红村模式”,在新时代续写红色土地的绿色传奇。

武汉科技大学

图片

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湖北省“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3.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85.99万册,电子图书104.18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3815257/3454278/0?w=1743326329665&uik=ElK60L2I&share_plat=wechat&sec=3892a602&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


上一条:长江日报:在武科大,这波“古今联动”绝了 下一条:荆楚网:“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红安县龙泉小学祠堂口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