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极目新闻:“钢铁女侠”用分子级的精度打磨科研,用春风化雨的温度培育人才

作者: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5-08-26浏览次数: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叶显伟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堂上,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首批省级“新工科”课程负责人;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下,她是攻克氢脆难题的“钢铁女侠”;学生生病住院时,她是温情煲汤的“黄妈妈”;国际学术会议上,她是用流利英语讲述中国材料人创新故事的推广者。

指导学生研究生实验1.jpg黄峰教授(右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作为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英才计划·教育人才”楚天名师、“香涛学者”特聘教授,黄峰教授以“累与快乐并行,爱与奉献同步”的信念,在三尺讲台与微观世界间,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科学家“刚性科研、柔性育人”的双重担当,在金属晶格中闪耀师德光芒。

教学创新:以心育材“三阶灯塔”模式的开创人

深耕教学一线27载,黄峰教授开创“案例锚点-国家需求-创新引导”三维教学法,将南海舰艇防腐难题与鱼鳞超疏水性原理结合,在《材料腐蚀与防护》课堂上讲解仿生涂层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专业知识服务国防需求”的力量。这种“硬核知识+柔性引导”的模式,使课程入选首批省级“新工科”课程、多个国家级教学共享平台线上课程,学生评教连续三年达98.6分。督导员在学生座谈会上听到:“黄老师能把钢铁讲出温度,连显微镜下的晶格都变得有故事。”

她带领团队首创“三赛三促”工程创新培养体系,通过基础赛、挑战赛、创新赛三级驱动,近五年学生斩获“挑战杯”省级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省部级奖项20项,4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荣誉。作为2020级金材1班班主任,她自设“攀登奖学金”,每年个人捐赠1200元奖励进步学生,所带班级四级通过率100%,逐步形成争优比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学生们说:“黄老师的班会从不讲大道理,而是带着我们拆解‘深海装备防腐’案例,连挂科的同学都被她点燃了斗志。”

在教育改革领域,她牵头和参与6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参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主讲的《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成为本科生心中的“专业金课”。

科研攻坚:破解氢脆“卡脖子”难题的巾帼先锋

在男性为主导的钢铁材料领域,黄峰教授以“钉子精神”扎根氢能储运材料研究。面对日韩对深海管线钢技术的封锁,她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突破“夹杂物有害论”的传统认知,首创“硫化物软壳包裹氧化物硬核”的复合结构设计,采用第三代氧化物冶金微Mg处理技术,在钢中构筑出“硬核-软壳”具有抗氢增韧等多功能的微纳“功能基元”,成功破解X70级别厚板管线钢抗氢脆难题,使我国深海油气管道国产化率从30%跃升至85%,相关成果获评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在《Corrosion Science》等TOP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更将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自主研发钢中最小原子氢原位、直观、快速、动态表征技术,攻克了困扰钢铁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斩获全国“挑战杯”省赛一等奖。

团队建设:刚柔并济金材学术共同体的领航者

作为湖北省海洋工程材料服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科技创新群体负责人,黄峰教授构建“金字塔式”人才孵化机制:“教授领航-青年教师蹲苗-学生接力”的梯队模式让5名团队成员获国家青年基金,团队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重点项目,实现学校“零”的突破。她主导成立“武钢-武科大钢铁论坛”,促成校企联合攻关项目30余项,为武钢解决“高强度钢板轧制裂纹”等技术瓶颈,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打造“柔性学术生态”:实验室常年摆放着她亲手养护的绿萝和多肉,“午间学术沙龙”上年轻教师可以自由反驳教授观点,疫情期间她为隔离学生邮寄实验样品并附上手写操作指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程玉峰教授评价:“她的团队像一块精密的合金,既有钢铁的坚韧,又有金属的延展性。”

担任金属材料工程系主任期间,她推动专业完成从“传统钢铁”到“数智能源金属材料”的跨越:牵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构建“氢能储运钢质材料-导磁新材料-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三大特色方向,近五年斩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一等奖2项),成为“材料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引擎。

育人成效:桃李芬芳微观世界的“雕刻家”

“黄老师总能从电子显微镜的斑驳影像中发现材料结构的精妙,更能在学生成长的细微处捕捉天赋绽放的闪光点。”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22级硕士答国宇回忆:“有次实验失败到想放弃,黄老师带我在校园里走了三圈,从‘金属疲劳’讲到‘人生韧性’,最后说‘科研就像炼钢,裂纹处往往能淬炼出更强的晶界’。”

指导学生研究生实验2.jpg指导学生做实验

近五年,她培养的学生中4人入选“国家优青、杰青及省级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5人成为钢铁央企技术骨干,考研率稳定在50%。她建立“毕业生成长档案”,持续跟踪职业发展:2013届毕业生曲炎淼在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技术科学研究院工作,每年仍会收到她“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监测”的专业提醒;2020届硕士毕业生董洋洋创业遇挫时,她连夜整理行业报告并引荐合作资源。这种“终身关怀”的育人理念,让她连续获评武汉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三育人”标兵。

从实验室的烧杯到学生的心田,黄峰教授用分子级的精度打磨科研,用春风化雨的温度培育人才。正如她常说:“金属需要晶格支撑强度,教育需要热爱传递温度——这是我27载不变的坚守。”

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518781&cId=0&tencentShare=1&uik=76Eyzrnx&share_plat=wechat&sec=bd01f562


上一条:湖北日报:初生牛犊不怕虎 武科大一群本科生要颠覆净水产业 藻菌相融绿色技术路线已获百万投资 下一条:湖北日报:同分同专业同寝室 高中闺蜜大学再续同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