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工科男”半路出家 用数控技术造吉他

作者: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1-04浏览次数:

这位从事吉他设计制作18年的“70后”,怀着对乐器制造的热爱和执着,让乐器制造这传统行业再创辉煌。黄毅入行18年,一直做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工作。黄毅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格。

人物简介

黄毅 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从事吉他设计开发和技术工艺管理工作18年,担任多项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2017年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吉他 制作决赛第一名,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黄毅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 人 ,该 工 作 室2017年被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命名为“广东省工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距离广州近200公里的河源市源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厂房林立,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这是广东乃至全国的一家老牌乐器厂。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红棉乐器的厂址从广州迁到河源,发生了数之不尽的变化。

然而,红棉乐器的技术总监黄毅对制琴工艺的追求却从未改变。

这位从事吉他设计制作18年的“70后”,怀着对乐器制造的热爱和执着,让乐器制造这传统行业再创辉煌。

误打误撞入行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里,文艺青年的标配,就是一把红棉吉他。对黄毅这位“70后”工科男而言,吉他也占据着他大学青春记忆的重要位置。但说到深入了解吉他,还是在他毕业之后进入乐器厂才开始。

在大学,黄毅学的是工程机械自动化。2000年,在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广州找工作。彼时,广州乐器制造业正值工艺技术升级时期,技术人才成了各大厂家追捧的香饽饽。机缘巧合下,有相关专业优势的黄毅进入了珠江钢琴厂,从事产品设计制造。

刚进厂,黄毅的任务只是设计琴凳、琴盖这些钢琴周边配件。他是个爱动手、闲不住的人。工作之外,他最常出没的地方就是车间,一有空就开始摸索做一些手工制作的小物件,像微型的钢 琴 模型,练就了 一 手好功夫。

黄毅 进 入珠江钢琴不到半年,集团需要派人扶持下属企业,他被抽调到红棉吉他厂,从此奏响了他与乐器制作的序曲。但一开始,他就被难倒了。

黄毅回忆,当时造钢琴的工序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在吉他厂,几乎找不到完整的制作吉他的工艺指导资料。他调到吉他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协助完善工艺文件和检验标准,让每道生产工序均有工艺指导书,使员工做到按图纸、按标准、按工艺生产。

这对黄毅而言,难度不小。没有太多吉他制作经验的他,只好缠住吉他制作师前辈们,孜孜不倦地求教,车间没少跑。刨木、做背板侧板、镶线、接柄……做吉他的一系列工序一道道地熟悉,常年下来,半路出家的工科男渐渐成为了吉他生产的技术能手。

用数据来说话

吉他作为一件木制部件的组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几片木板和几根木头的黏合体,但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发音规律却极其复杂。“油漆部分是我觉得最难的部分。”黄毅说,而且吉他外表油漆的厚薄、用料都会影响音色。

广东到了秋冬季湿度急剧下降,而在生产线上,吉他的静电喷涂对湿度要求挺高,木材湿度不足,对漆膜的厚度影响很大,那怎样满足湿度要求,让吉他适合喷漆要求?黄毅用了加湿的方法,将木材的含水率控制在8%到12%的稳定状态,生产出来的吉他漆膜喷涂得相对均匀,音色明亮。

一个难题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在这种湿度下定型生产的吉他,到了北方地区就容易变形开裂。为了掌握这个平衡,他废寝忘食地和团队研究,终于黄毅修改了几百稿的设计图纸,经过上百次的失败,才把握了最适合的经验数据。

用数据来说话,这是黄毅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技术中心实验员宁秋香入厂三年,算是黄毅的徒弟。她对黄毅的评价是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是个“数据控”。在厂里,生产一款吉他需要先由技术中心制作对应的规格书,相关的尺寸、数据、工艺等要求都清晰写明,以便不同部分分工合作。“只要他发现还有瑕疵,都会要求修改数据,重新制作。”宁秋香说。

“智”造民谣吉他

尽管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乐器制造之国,但要让乐器成为“中国智造”的名片,还得靠不断创新。身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他主动挑起了“智”造吉他的重担,专注吉他的新产品研制、制作工艺的研发等方面工作。

2014年,黄毅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正式成立。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自主创新研发了多项技术并取得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公司获得高新企业认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黄毅主导设计的银龙系列民谣吉他,可谓是他近年来的得意之作。在红棉厂的产品展厅内,该款吉他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表面看与其他吉他区别不大的银龙吉他,实际上内有乾坤,黄毅称它为“双面板吉他”。这款吉他的面板共有3层,上下两层是木材,中间一层是一种特殊的太空材料,其特性是轻便、有韧性,通过它连接上下两个面板,这样制作出的吉他比普通的更薄、更坚固有韧性,音色同样能还原实木吉他的质感。“一般吉他要有一到两年的开声过程,而这款吉他一出厂就有这个效果。”黄毅说。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黄毅还将数控加工应用到生产工艺上。

去年9月,他开始研究提琴的自动化生产。从画图、建模、编程、实际加工,他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才有了初步成果。

与吉他相比,黄毅对提琴的制作工艺相对陌生,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却。在红棉工作了18年,他像是红棉乐器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自己不懂的就去查阅资料,去请教老师傅,办法总比困难多。”即使是国庆假期,黄毅还是惦记着自己的任务,在电脑前画图建模,几个小时眨眼就过去了,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躺下休息。

经过多次试验,提琴面板的粗加工、开边等工序已经实现由数控机床来进行。经由数控机床加工的面板,工人们只需要简单打磨后,便能进入下一步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攻坚克难拿第一

2015年,红棉厂从广州迁出,搬至河源,这意味着黄毅要到离家近200公里的地方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广州和家人相聚。然而,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做了这个坚持到如今的决定,只因他对吉他制作的情结。

“当时没想太多,既然做了十多年了,在哪里做事都一样,就跟过来了。”每周5天,黄毅留在河源的工厂上班,下班后也没有过多的社交和娱乐。到附近的小超市买菜做饭,就是他日常的消遣。由于宿舍离工厂靠得近,在家里加班攻克工艺难关时,他有时候也会跑到车间去开机器,做试验。工作忙时,他甚至一个月都不回家一趟。

看到黄毅都这么拼,厂里的年轻人都不敢懈怠。在黄毅的带领下,2017年12月,公司组织13名技能人才参加“爱丽丝杯”广东省吉他制作职业技能大赛。黄毅及其团队11名员工不负众望,获得吉他制作决赛第一名,总成绩第一、第二名,音色优秀奖,工艺优秀奖,优秀制作师等共计30多个奖项的优秀成绩。

统筹:南都记者 李春花 方军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同题问答

把每件小事都做好 并享受这个过程

南都: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黄毅: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负责的每件小事都认认真真地做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点,享受这个过程。

南都:你认为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黄毅:乐器制造是手工和科技结合的行业。我带了几个徒弟,我会带上他们动手去做实验,通过手工半成品不断完善工艺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经验和传承工匠精神。

南都:这么多年都在研究工艺,你有感觉到枯燥吗?

黄毅:入行这么多年我一直做产品设计、工艺改进,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不同知识,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随着产品种类丰富和升级换代,我从中也不断得到新的挑战,产生新的灵感想法。

http://edu.oeeee.com/html/201901/04/729997.html

上一条:中国青年报:“富老师”的200万张学生照 下一条:搜狐:武汉科技学霸宿舍:一起奋斗,一起成功,还收获珍贵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