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专利维权莫陷入“破窗效应”

作者:郭立场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23浏览次数:

日前,一个大学生创业公司的专利维权案,登上了2016年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李恒2012年在校研发了一种“高空喷淋降尘系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校开始了创业。但武汉某公司制造了模仿该专利技术的塔吊喷淋装置进行销售。经调查,这不是李恒第一次遭遇专利侵权。(《中国青年报》6月21日)

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专利权保护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环节。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效益差等成为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瓶颈。最近发布的浙江省知识产权司法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案例数据是最多的。而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透过专利侵权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专利侵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发生于细微而损害巨大。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专利行政执法简捷、高效的优势,开展部门联合执法和跨地区联合执法,做好专利纠纷调处工作,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消除“破窗”的存在。

其实,申请专利不仅是为了保护专利,更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专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所有权上,而是体现在专利的应用价值上。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利维权,高校应有所作为。一方面,高校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指导,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维权服务,帮助搜集证据,开展维权帮扶,分担维权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应强化对专利转化的认识,提供更加多元的平台服务,让更多专利从校园走向市场,让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实现无缝对接,不让发明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让大学生创业卡在“最后一公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80年,由参议员博区·拜和罗伯特·杜尔联合提交的提案被美国国会通过,史称“拜杜法案”。该法案的核心使命是分享成果,分享创新,从而增进社会财富。此法案让大学、研究机构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使得在校大学生申报的大部分专利能商业化,加快了专利成果产业化步伐。以“拜杜法案”为分水岭,1978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5%,此后这个数字短期内翻了十倍,美国在十年之内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拜杜法案”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标志,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美国过去50年最具激励性的一个立法。

要让法律实现立法初衷,关键靠法律发威。笔者以为,严格保护专利权,重在健全专利保护长效机制,发挥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行运作的优势,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提高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能力,消除专利拥有者的后顾之忧。

http://www.cssn.cn/jyx/jyx_kspx/201706/t20170623_3558778.shtml

上一条:中国青年网:看着他们的改变我由衷地高兴 下一条:新华网:武科大校长倪红卫寄语毕业生不忘初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