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激活”课堂 “创新”实践 武科大打造“中国南方冶金矿山人才的摇篮”

作者:李玉飞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11浏览次数:

“激活”课堂 “创新”实践

武科大打造“中国南方冶金矿山人才的摇篮”

李玉飞

“你们还有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吗?”“学院除了准备考研的学生外,剩下的基本都找到工作。”进入2016年11月以来,多家用人单位到武汉科技大学“点招”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都得到同样的答复。

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叶义成教授介绍,采矿工程专业2017届有63名毕业生,其中21人准备考研,37人已经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有5人还在观望。“很多学生大二大三就被企业提前‘预定’了。”

武汉科技大学通过探索“知识融合、能力递进”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让冷门专业“热”起来,成为就业“金矿”。近年来,该校采矿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就业面也不断扩宽,延伸到铁路建设、路桥建设、地下空间、地下安全等领域,就业率多次位居全校榜首。

从1973年开始招生以来,武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先后培养毕业生3000多人,近三成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各大矿业公司老总、矿长和矿山技术骨干,该专业被誉为“中国南方冶金矿山人才的摇篮”。

“以前想上经管类课程,只能选课到管理学院上。”2015级学生张涛说,“现在开设了“管理学”“工程概预算”“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一方面这些课程在矿山实际工作中有大用处,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技术经济与投资分析”主讲老师柯丽华教授说。

“社会需求是一把尺子,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围绕社会需求来,课程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叶义成说。近年来,该专业对课程做“精准性的加减法”。整合传统课程,如将“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整合为“采矿学”,增设“数字矿山”“经济管理”“专业拓展”等模块,每个模块有若干门课程予以支撑。

该专业开设“现代模型实验课”“矿床开采三维设计课”等课程,将矿山三维设计软件引入课程体系;组织老师集中备课,制作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结合矿山实际,制作各种实体教学模型,缓解学生现场实习不够的现状;鼓励学生制作矿床开采实物模型、电子模型、矿床开采动画。

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罐笼,到达大冶铁矿井底,“600米的矿井下,专业神圣感油然而生”。2013级学生李恩赐说,“在现场,专业知识真切地摆在眼前,一系列操作流程都可以看到而且比课堂更深入。”

自2011年起,大冶铁矿先后接受1000多名学生实习。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在铜绿山古矿遗址、凡口铅锌矿、程潮铁矿、乌龙泉矿等20多座矿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

刘艳章教授团队就聚集了一批学生。他将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学生创新的“孵化器”,衍生出一批创新项目,每个项目指派一名研究生指导,刘艳章定期召集学生讨论研究进展,为学生“出谋划策”。

2011级学生吴恩桥就在刘艳章教授团队“打磨”了两年,“刘老师项目多,很多实验都是我们做。”各种前沿专业知识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专业。“学校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越参与越有心得和底气。”

校内有科研平台,校外有竞赛机会。近年来,该专业围绕采矿、环保、安全、测绘等各类全国大赛,依托学科优势,为学生搭建创新舞台,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学生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2012级学生秦溯大学四年“收获满满”:主持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成功保送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

“采矿工程专业形成了创新基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专业社团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实践链。”武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盛建龙教授说,在创新实践链上,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在国内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更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在技术与管理领域体现出明显的竞争力,成为企业领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李玉飞)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1/11/content_471144.htm?div=-1

上一条:中国青年网:利川市团委为武汉科大研支团送去新年祝福 下一条:楚天都市报:学生写大学四年学习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