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三型”人才 分类培养 科学成长 武科大打造工程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试验田”

作者:刘 洋 郑 娟 侯 宇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24浏览次数:

“三型”人才 分类培养 科学成长

—— 武汉科技大学打造工程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试验田”

刘 洋 郑 娟 侯 宇

方案设计、建模仿真、零件加工,过程反思、创新提炼、文本撰写。2017年1月,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科技创新冬令营刚刚开营,走进该学院7楼创新工场,学生们正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调试他们自己研发的第一代机器人,开启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

“在车床、铣床、数控机床前加工,用3D打印机打印零部件做拼装,这是我们创新工场里学生的日常。”学生崔民昌说。

这只是武科大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的精彩一域。近年来,武科大通过探索机械类专业“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个性化分类培养、分段细化实践,让学生分阶段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创新成果突出,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引领发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自我发展可选择

“产业变革带来时代机遇,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变化,要针对培养模式趋同、学生缺乏个性化培养路径的问题,以生为本,分类培养适应各类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机械学院院长曾良才说。该学院试行机械大类招生,推进专业课程去模块化,本硕选修课程贯通,实现了在“工程与创新意识、工程与创新能力、整体创新能力”三个学习阶段,引领学生发掘自身需要,发现自我特长,发展自主选择,逐步成长为“工程科学型、工程研发型、工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人才,“卓越班”“产业班”“国际班”和“拔尖班”等试点班实施成效明显。

“我们大四就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跟着导师做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少同学撰写或发表了论文。”拔尖创新试点班的学生华兆敏说。“拔尖创新试点班,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工程科学型人才,侧重学术研究和科研素养。”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的主讲教师邹光明说。

从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武科大机械类专业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近三成毕业生成长为全国机械行业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技术骨干,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该专业被誉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课程导学、主题研讨、多元考核,课堂教学有妙招

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机械发展史”,大二学生开设“机械工程前沿技术”,大三学生开设专业方向导学讲座。导学课程成为该专业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射器”。

“如何设计仿生扑翼机构?”机械原理课的主讲教师侯宇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大作业”讲解。“大作业”是侯宇的课堂专利,被学生们自豪地称为“project”(项目)。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设计制作任何东西。这正是机械类专业“理论授课+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甘艳是侯宇班上的学生。课堂上,甘艳边播放团队制作的动画视频,边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运动原理。“侯老师的研讨式课堂深受同学们喜爱,我们自己设计制作产品,然后进行小组答辩、学生互评、老师评分、总结反馈等多种考核方式,一门课程收获满满。”

项目驱动、学科竞赛、企业实训,创新实践动真格

学术研究有科研项目,设计创新有学科竞赛,工程应用有实训基地。学院鼓励教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连续3年举办科技创新夏令营、冬令营,成建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初露荷角。

近三年,该院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273项,申请专利73项,5人成功进驻大学生创业基地。2013届毕业生李恒在大三时发明的工地“治霾神器”——高空雾化喷淋系统,被纳入武汉市政府部门“1号文件”,面向全市推广。

2012级学生高旭峰参加中科院研究生复试时,拿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申请专利10项、发表论文3篇的资料侃侃而谈,获得考官们频频点头。

武科大副校长、机械学院教授陈奎生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个性化和科学化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搭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快车道,更要能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刘 洋 郑 娟 侯 宇)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1/24/content_471909.htm?div=-1

上一条:湖北日报:郭生练赴高校看望留校大学生 下一条:仙桃日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到仙桃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