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李恒:打造工地“治霾神器”保卫蓝天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1浏览次数:

李恒:打造工地“治霾神器”保卫蓝天

实习生 胡林 中国青年报记者 雷宇 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11日 12 版)

高高耸立的塔吊吊臂上,数十个喷淋头一字排开,随着吊臂的旋转移动,工地上的一场“毛毛细雨”不期而至。

5分钟,PM10检测仪监测数据显示,经过4个塔吊的联合喷洒,现场的PM10由40单位降低到20单位。(注:PM10,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这就是我研发的‘高空喷淋降尘系统’。”近日,在武汉市中铁十一局集团光谷广场综合体项目工地上,大学毕业才3年的创业者李恒指着吊臂说,通过将水雾化,“高空喷淋”吸附工地现场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和杂质,既可以润湿地面,又能有效防止尘土重新扬起,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李恒的“治霾神器”服务于武汉、长沙、杭州、成都等全国近300个工地。武汉市市长万勇有一次到李恒公司调研,听取他关于“治霾神器”的汇报后,甚至动情地说:“我给你们的产品做推销员。”

在校期间选择创业的那一刻起,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通过‘治霾神器’帮人们找回幼时的蓝天”。

2012年的夏天,还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的李恒利用假期去了趟美国,走了两个月,脚上的白球鞋仍然一尘不染。可回到武汉汉口的家里,附近正好有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李恒脚上的鞋子仅一天就成了“花脸”。

“到处是工地,太多扬尘了。”李恒下定决心,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研发环保产品,希望能将武汉的天空,还原成小时候的那种蓝。

为了调查扬尘污染,李恒来来回回跑了武汉市近50家建筑工地,发现大都采用洒水车和地面喷头方式等方式进行降尘,“这些方法是传统的自下而上喷淋,覆盖面积小,效果不明显。自上而下的人工降雨效果好,但成本太高且受天气限制”。

“难道就不能在工地上,随时随地来一场‘降雨’吗?”一次次在工地走过,望着正在旋转工作的一组组塔吊,李恒突然有了灵感:何不从建筑工地已有的“高空”着手?

有了大量的一手调查数据作支撑,加上老师的指导,他的研发思路一步步清晰:根据吊塔高空作业的特性,把工地上的水源经过加压输送到吊臂的喷淋头,进行自上而下的高空喷淋降尘,覆盖面广,效果才能好。

但查遍资料后,李恒发现,“这个想法看似简单,但塔吊是活动的,零部件设计非常讲究,所以国内一直都没人做出过类似装置”。

尽管没有参考,李恒还是决定大胆一试。他实习时特意选择进入一家设计院学习建筑设计和给排水等技术,业余时间全部扎进工地,拜工人们为师,以工地为实验室,终于解决了如何在吊臂上安装降尘装置的难题。

紧接着,李恒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技术攻关。他借来一处闲置的厂房,埋头做起了实验,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就向学校老师请教。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试验,李恒的设计降尘率可达80%。“一个塔吊安装一套降尘系统,1小时耗两吨水。3个塔吊同时配合运行,一天开两到三次就能满足工地降尘需要”。

历时一年多的实验研发,李恒破解了20多个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高空喷淋降尘系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经过半年调试,这款装置终于可以运用到市场。

2012年10月,李恒依托专利技术,注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把“毳雨”解释为毛毛细雨,“就像我的高空喷淋降尘技术。我要用自己研发的环保产品,把环境改善得更好”。

和很多刚刚投身创业的大学生一样,带着刚刚研发出来的喜悦,李恒充满了自信,“装置效果明显、安全性强、造价又不高,推广应该不成问题”。

但他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天真。大的建筑企业根本进不了门,一些小型的建筑企业认为灰尘污染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且购买降尘装置还需要产生几万元的额外投入,因此起初很排斥。

整整两个月时间,李恒跑了20多家建筑工地,磨坏了几双鞋子,甚至一度晚上失眠。

几年后回想起来,第一家企业答应试用的历程曲折而传奇,也让李恒找到了自信――进工地不容易,他以学生实习的身份,打着“进工地了解专业知识”的幌子混进了门。直到和施工方渐渐熟悉之后,才敢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产品。

该工地试用“高空喷淋降尘系统”后,降尘效果比较显著。幸运的是,这一幕被巡查的口区建筑管理站工作人员看见,“他们一下子召集了100多家施工单位代表,开现场会,让我做指导”。

此后,武汉市城建委的领导找上李恒,称赞他:“为武汉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组织的评审认为:该技术成果属国内首创,在风速低于2级的情况下,可使工地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降低84%,温度降低3~5摄氏度,养护混凝土的效果比人工做得好。

李恒的产品知名度在建筑工地上一下子打响了,然而要想真正进入工地还是困难重重。从2012年8月开始项目试点,高空喷淋降尘系统推广近两年的时间里,武汉全市只有15家建筑施工单位使用。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李恒也从未想过卖掉专利,咬牙坚持,逐步开拓市场。

第一代产品投入使用后,由于降尘设备通常采用地下水,泥沙多,常常造成雾化喷嘴堵塞。接到客户的反馈后,李恒立即买来五六十种喷头,一个个试用,终于找到了一款合适的,并联系生产厂家进一步改进设计。

徐州一家工地打来电话:设备坏了,要公司派人。得知信息后,技术人员连夜从武汉坐火车赶到,却发现是一股电线被碰松了,用螺丝刀紧紧即可。武汉市江岸区一家工地打来电话,说天线被偷走了,没法儿工作,李恒立即派人开车专程送了一个新的过去。

一条条精益求精的售后记录,让李恒的设备在建筑工地上一步步赢得了好口碑。

“躺在床上思考一天所获得的收获,抵不上走出屋外工作10分钟。”与其他创业者交流时,李恒常常现身说法,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勇敢尝试才是大家的优势所在。

在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赵桥眼中,李恒勇于向政府相关部门推销自己,寻求政策扶持,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敲开了武汉10多个建筑工地的大门,找到了自己的客户,“放下架子的心态和融入市场的勇气都值得学习”。

2014年,武汉市政府印发1号文件《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面向全市推广该技术,明确提出:建筑工地推行安装雾化喷淋降尘设施。这一特大的利好消息让李恒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也加快了他的推广步伐。

今年7月,李恒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组织的创业英雄汇海选,带着他的“高空喷淋降尘系统”从武汉站300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在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的舞台上成功获得500万元的融资。

李恒介绍,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公司也加快了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有了专门的科研团队,现在已升级至第四代产品,“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我们根据工地的需要,正在不断改进产品,从精密控制到产品外观将更加便捷、智能化”。

“从事与国家、百姓利益相契合的阳光行业,会更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也就更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他也琢磨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大学生一定要找准方向再创业,要善于借力。一路走来,这个喜欢用钓鱼来磨练耐心的小伙子渐渐感觉,“自己与梦想的距离也在一步步拉近”。

实习生 胡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1日 12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6-10/11/nw.D110000zgqnb_20161011_1-12.htm

上一条:湛江日报:市政府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下一条:楚天都市报:从五子棋菜鸟到大神 这个武汉大学生仅花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