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的总设计师,37岁当上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40岁当选第九届广州杰出青年,45岁被评为全国劳模,49岁获首届全国工程师奖,50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的人生履历不断刷出新高度。
毛新平是湖北人,研究生毕业后扎根广州。他的研究方向是钢铁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去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近日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他说: “广州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在广州的这些年是我科技成果最多的时候,广州帮我实现了我的梦。”
毛新平与钢铁有着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武钢,从小在“钢铁”氛围中长大。1982年,他到武汉科技大学读大学。1989年,他从武汉钢铁学院硕士毕业。毛新平继承了父亲的钢铁事业,学钢铁,干钢铁。
子承父业
刚入读大学时,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一席话,毛新平至今印象深刻。
校长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还很落后,年产钢3000万吨,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均产量仅为美国的二十八分之一,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基本依靠引进,冶金技术和设备比发达国家落后近30年。钢铁是国民经济建设用途最广的基础材料,钢铁工业的落后,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那时候起,毛新平坚定了钢铁强国的决心。他一口气读完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到国内一流的原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工作。
薄板坯连铸连轧是被称为带来世界钢铁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末,欧美开始研究一种全新的热轧板卷生产工艺,简称CSP工艺,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之一,它把传统工艺中各个分散的工序有机地集成,高效、经济、节能、环保,被称为带来钢铁工业技术革命的新工艺。
毛新平总说自己幸运。他刚毕业不久,当时冶金工业部决定做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示范工程,最后选定珠江钢铁有限公司,而这个项目恰好是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设计总包,毛新平有幸进入这个项目组,成为我国接触CSP新工艺新技术的第一批人。在涵盖27个专业60余人的团队里,年仅25岁的毛新平是团队里最年轻的一员。
率先攻坚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德国引进了首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启了在该领域“边研发、边生产”的探索之旅。
2002年,广州市政府引进人才,向社会公开选拔64个重要岗位的人才,年仅37岁的毛新平被聘为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央企的发展前途,到市属企业工作,毛新平说:“我一毕业就是在广州工作。从研究到实践出成品,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我想要参与其中。”珠江钢铁是我国第一个采用CSP技术的企业,总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是国家重点工程。
毛新平加盟珠钢后,珠钢工程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投产后迅速达产,生产出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结束了华南地区无薄板的历史,所生产具有特色的集装箱板占有全球30%的市场,使珠钢成为全球集装箱板最大的供货商,CSP技术在珠钢得以成功的应用。为此,珠钢工程获得了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
有了珠钢的成功经验,国内钢企纷纷效仿,目前我国已建成同类型的生产线16条,总生产能力达4500万吨,占全球的40%。珠钢CSP生产线的成功建设对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拐点来了“理论上,生产一吨的钢,要产生1.4吨的二氧化碳。近年来,钢铁行业受到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毛新平说。由于广州产业政策的调整,钢铁不再作为重点产业发展。2013年年底,毛新平决定只身回到出生地武钢,担任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冰冻期”,呈现出产能严重过剩、环保压力沉重、企业经营风险持续加大的新常态。
毛新平判断,中国钢铁产业的拐点来了。他同时提出另外两个判断:一是,作为基础材料,钢铁在其有生之年不会被其他任何一种材料替代;二是,中国现在是、未来仍将是钢铁大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
针对我国钢铁工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新平认为应通过大量的创新工作,使钢铁制造过程更加节能环保。
对话
广州可发展创新产业
5月27日,毛新平在广州参加了2016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紧接着,他又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完一系列的会议,回到广州,毛新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广州日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作为代表发言。他的发言也很引人关注,他说,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对此,你怎么看?
毛新平:任正非讲话的时候,我坐在下面仔细地听。他说华为感到前途茫茫,这是因为华为在它所在的行业已遥遥领先,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任正非说这样的话,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的考量。我非常敬佩他。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正非的这种忧虑,我非常钦佩。
广州日报:5月底,你来广州参加了2016创交会,你有什么收获?
毛新平:从广交会到创交会,我感觉,广州在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提出了创交会这样的运作模式,这对我们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技术的交流有积极的意义。我建议,广州市政府发挥广州的优势,把创新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广州日报:你觉得,广州在创新方面有什么优势?
毛新平:广州有足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实力去容纳世界一流的创新团队、研发人员到这里工作。从文化上来讲,广州历史上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决定了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化,有创新的氛围,容易接受新东西。其次,广州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创新需要一定的环境,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对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要求的,教育、医疗等,即使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广州也是一个很成熟的城市。目前来说,广州的房价是比较合理的,对于吸纳高层次人才也是重要条件。再次,广州是一线城市,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创新的活动。
在创新方面,广州也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比如宁波,城市没有广州大,但市政府对创新工作很重视,和中国科学院和高校建立了一系列的研发机构。在材料方面,我知道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宁波的产业也已经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
广州日报:2005年,你曾被评为广州杰出青年,作为青年导师,你对当下及未来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毛新平:对年轻人,我有几点建议,一是要有责任感,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身的责任感。二是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存高远,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尽可能做到最好,即便是扫地,也要比一般人扫得好。三是做什么都要坚持。比如我,26年我都在研究一个技术,我也有很多机会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做行政,收入会比现在高。但我觉得,有条件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这也是对自己心智的历练。
人物简介
毛新平2005年当选广州杰出青年;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4年获首届杰出工程师奖;2015年获第三届魏寿昆青年冶金奖;201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网址链接:http://www.96369.net/news/201606/channelid-14-columnid-34-36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