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19:07 来源:光明网
近日,素有“国际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红点奖”评选结果揭晓,武汉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杜勤勉的设计作品《5度书架》获奖,这是武科大学生作品第三次问鼎“红点奖”。
红点奖是源自德国的国际著名创意设计大奖,已有60年历史,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武汉科技大学为何能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连续三次夺得此项大奖?
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从身边的生活细节中寻找设计灵感,或解决某个不便之处,或改进外观设计,或优化产品性能,这都是创新。”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胡康经常这样告诫学生。
此次获奖作品《5度书架》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杜勤勉在图书馆书架取书时,遭遇书籍倾倒、东倒西歪的经历。他从叉车设计联想到,如果把书架的搁板也设计一定的斜坡,书本受重力作用,不用借助外在工具就会自动向一侧倾斜,便可以避免书籍倾倒的情况。为将设计理念化为现实,杜勤勉在设计《5度书架》时倾注了许多心血。为了测量出书架斜坡的最适角度,他多次实验,通过电脑效果图反复比较不同角度的视觉感受,确定最佳视觉角度;在“人物互动和产品模块”上,做了数十次计算,画了上百张图纸,最终将单个书柜设计成“两个宽等于一个长”的规格。这样,单个书柜可以当板凳坐,两个书柜摞起来可以当书桌用,多个书柜无论竖放或横放都可以保持整体美观,让书架富有“生命力”。
无独有偶,近两年武科大“红点奖”获奖作品《自带提词卡的话筒》、《带夹钳的拐杖》等,设计灵感同样来自生活中的常见场景。
回忆起《自带提词卡的话筒》的设计经历,学生茆荣颇有感触。“在设计过程中,我就像乔布斯一样,为了追求完美的产品,不断修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当时正值考试周,他每天除了复习,就是设计作品,就连吃饭、走路,也在琢磨作品,他总是被生活中的细节启发:由无线路由器获得灵感,在话筒里内置电源,让话筒摆脱了电线的束缚;看见工地里脚手架的连接方式联想到话筒的结构方式,将电子台词本与麦克风做了巧妙的结合,成功解决了单手操作的难题。
“他们的作品能够获奖并非偶然。”指导老师曾力说,“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作品的创意独到实用,细节打磨上有很高的水准是他们获奖的关键。”
在团队中协同创新
连续三年问鼎国际设计界奥斯卡大奖,取得成绩的背后,有着一段崎岖的探索经历。自2008年开始,武汉科技大学开始尝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工业设计系主任彭红教授坦言,“由于设计方向模糊,想法不切实际,队员向心力不够,连续几年未能取得好成绩。”
学校提出“在团队里学习,在竞赛中成长”的创新理念,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报名参加国内外各种竞赛。学院为团队配备指导老师,帮助指导解决作品问题。课余时间开放所有实验室、办公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师生的互动。“创新不仅仅是像爱迪生一样搞发明创造,还应该学会从生活中挖掘处处存在的创新可能。”老师们分析“红点奖”往届获奖作品,并到多所高校“取经”后,这样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发掘、记录设计“点子”,然后与老师一起讨论可行的“金点子”,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渐渐地,大家在寻找设计题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磨作品细节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系,作品质量逐年提高。近5年,武汉科技大学收获了国内外150余个设计奖项。部分参赛作品虽然未能获奖,但也被全球设计界知名博客和多家国外工业设计网站刊登,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很多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收到了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孔建益欣喜地说:“这是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只有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记者 夏静 通讯员 程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