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人民网: 武汉科大协同创新助推跨越发展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24浏览次数:

2012年06月23日21:29 来源:人民网

作为一所省属高校,武科大5年12获国家科技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2011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项,获奖数列全国地方高校前5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稳定在80%以上,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是什么使这所高校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取得如此成果呢?

向企业 借力 寻突破

七年前,武科大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科研经费少、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少、高端人才难引进。

经过长达4年的洽谈,2006年11月, 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 在武科大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没有想到,研究院的名字引起校内外一片争议。 明明是设在武科大的研究院,为什么企业的名字放在前面?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明说: 当时,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研究院有一些,但把企业的名字放在前面,以企业为主的研究院鲜见。校长孔建益说,高校有为企业服务的职责,把企业的名字放在前面有什么不妥?

武钢为武科大的诚意所感动,投入50万作为研究院的运行费用,提出每年给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武钢陆续把许多重大、关键的技术难题和相关的基础科学都交给武科大做。

在孔校长的影响下,科技处和各学院、系的领导也纷纷组队,走进企业,跟进合作,下到车间,寻找项目。从最初签合作意向,到后来签科研项目,企业的 大门 逐渐向武科大打开。

与企业 合力 谋发展

发挥冶金特色和优势,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搭建各种平台,与企业‘合力’谋发展 成了校领导的共识。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请来51家董事单位作为董事会成员,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建设和科研设计等12个行业,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各种平台迅速地搭建起来。2007年武科大与武钢建立了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双方共同投入资金6000万共建了 国际钢铁研究院 。

高层次科研平台的建立不断吸引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武科大陆续从企业引进10多位高工级教授加入教师队伍,聘请20多位企业高工级老总为 特聘教授 ,武钢、中冶集团等数十个企业、近百名高工级教授纷纷受聘武科大 兼职教授 。

武科大也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顶尖级人才,先后拥有 双聘院士 5位、国家 千人计划 创新人才1人、湖北省 百人计划 创新人才2人。30多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武科大的 特聘教授 、 客座教授 。

携企业 发力 结硕果

瓶颈突破了,基础夯实了,武科大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击。校长孔建益提出: 协同创新,做大做强,通过合作实现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发展。

拥有专利数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2006年以前,武科大每年授权专利数不过20个,其中授权发明专利数只有3、4个。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培育发明专利的土壤。 4年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2项的材冶学院李远兵教授说。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 泡 在企业,他说 企业是创新的原动力 ,企业需要什么,他就和企业一起研究什么,他的发明专利全部在企业得到应用。

十年多来,指导教师们申请专利多达上千个的蒋继生副处长的桌子上,这几年,经常堆着一摞摞厚达几十厘米的专利申请书。随着老师们从企业源源不断地接来课题,授权专利数逐年以30%的比例增长,仅2011年授权专利数就达104个,其中授权发明专利数达82个。

武科大瞄准企业难题,组织科技攻关,科研的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 973 、 863 、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7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80余项。

硅钢是各种电器制造的主要材料,全球只有10来家企业能生产,它影响我国机电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武钢的高磁感硅钢一直靠进口。武科大参与由武钢牵头的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课题,通过联手科技攻关,完全掌握了硅钢技术并完成了技术再创新,申报专利68项,其中发明30项,拥有技术诀窍200余项。此项成果的应用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推动了钢铁工业科技进步,支撑了我国机电和能源产业的发展,仅武钢3年实现产品总销售收入184亿元。该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科大的教授们直接面向生产一线搞研发,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无缝对接,科技成果基本实现了同期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稳定在80%以上,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上一条:光明日报: 工科大学文科专业:突出应用特色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 武汉科技大学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