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 武科大三年捧回七个国家科学技术奖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6-22浏览次数:

图文:科研服务经济之树常青

武科大三年捧回七个国家科学技术奖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文: 教授深入生产第一线

2007年一项,2008年两项,2009年四项。近三年,武汉科技大学已经把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在内的七项国家科技大奖收入囊中。一个省属重点高校,连续获得国家级大奖,一时声誉鹊起。

多年来,武科大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搭建科研大平台,承接大项目,集中校内外智力资源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成效显著,一批国家级大奖孕育而生。

服务地方一线屡结硕果

住在钢城、化工城武汉市青山区居民,现在看到 碧水蓝天 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回归 绿色青山 、 宜居青山 有武科大化工学院王光华教授团队的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武钢焦化厂初建,厂区附近,从早到晚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污水排到哪里哪里就成臭水沟 炼焦对环境的污染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

王光华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改进原有工艺及设备,同时开发焦化污染控制技术,扭转有焦化就有污染的局面,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还十里钢城 绿水青山 。据十家企业三年统计,仅节水一项就达4亿5千多万吨,相当于武汉市(现居人口828万)2/3的居民一年生活用水量。

2009年,王光华教授主持完成的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光华说,他就是要打破行业里 把焦化厂建到哪儿,就会把污染带到哪儿 的 魔咒 ,实现 绿色 炼焦的梦想。

焦化是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钢铁是湖北的支柱产业,同时钢铁又是武汉科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服务湖北地方经济,武科大抓住了 要害 。武科大专业设置囊括了矿山开采、炼焦、炼铁、炼钢、矿渣处理等钢铁生产的一整套环节,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 项目解决了冶炼环节的问题,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项目又解除了制约矿渣处理的瓶颈问题。

武钢七十年代引进 零七 工程,八十年代宝钢也开始引进工程建设,但我国钢铁工业所需耐火材料寿命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制约整个行业发展。作为耐火材料国内第一把交椅的武科大,承担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重任。该校祝洪喜教授带头,立项研究高强度铝碳化硅砖以满足武钢新三号炉建设需要。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武钢、宝钢等56家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混铁炉寿命延长4倍以上、大型混铁车寿命延长34%以上,实现了行业的技术革命。

2000年,原国家冶金局将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列为冶金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武科大为主持单位。张一敏教授及其团队经过七年攻关,在工艺、设备、产品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已在国内多家企业投入运行,创造了十几亿元的工业产值,实现了工业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武科大自主研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三个项目,打通了焦化、冶炼、矿渣处理等钢铁生产的三个重要环节。每项重大科研成果,都推动了整个钢铁行业的进步。

办学实力凸显办学特色

钢铁工业是湖北支柱产业,做好钢铁这篇大文章,实际上就融入了地方经济建设的血脉之中。近年来,武科大转变办学思路,学校科研工作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该校党委书记刘华才教授介绍说,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保持学科专业之间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武科大因钢而生,依钢而兴,行业基础尽在钢铁之中,优势也尽在钢铁之中,近年来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多出自这些优势学科。依托与武钢联合成立的钢铁新技术研究院,武科大的科研成果最先推广应用到武钢,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武钢在生产建设的新课题,又成为武科大科研主攻方向。得到武科大帮助不断发展的武钢等企业,则向武科大提供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不断促进学校的特色学科发展壮大。

近年来,该校与武钢等钢铁企业合作项目30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多项,累计为武钢等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8亿多元。武科大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直接来源于钢铁生产难题或者成功应用于钢铁生产实践,其中包括获200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项目和2009年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 项目。

湖北是耐火材料消耗大省,每年从省外采购耐火原材料和制品费用超过20亿元。而湖北宜昌镁橄榄石矿储藏量大、品质好,储量或在100亿吨以上。武科大利用 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的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研发优势,产学研结合,培育壮大以镁橄榄石深加工为基础的特色产业,扭转湖北资源贫困局面。

近年来,武科大强化钢铁冶金学科与材料、机械、化工、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的联合,在选题立项上向钢铁冶金行业靠拢,确定科研重点,做别人不做的冷门偏门项目,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围绕钢铁冶金做文章,从优势学科里淘金 。近三年,武科大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是钢铁领域的科研成果。近两年,学校获得28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5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全部与钢铁有关。该校校长孔建益教授说: 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行业求发展,是学校科技攻关选题立项的一个原则。

钢铁品质铸就钢铁精神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纵观学校发展历程, 钢铁 情缘一脉相传。学校凝练出以 坚忍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 为内涵的 钢铁品质 。 钢铁品质 是该校教授们身体力行的 座右铭 。一批科研人员瞄准行业需求,迎难而上,扎根生产一线的故事又极大地丰富了学校 钢铁品质 内涵。

在武科大,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哪里有焦化厂,哪里就可能有王光华团队的身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王光华教授及其团队已经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焦化厂,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项目达80余项,他们把焦炉建到哪里,就将环理念保带到哪里。

从1990年立项研究高强度铝碳化硅砖开始,厂矿、车间、实验室,祝洪喜一年到头都奔波在学校和武钢之间。到2008年获国家奖,祝洪喜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这个项目上摸爬滚打已经整整十八年。如今,他已白发上双鬓,仍然没有离开生产前线。

张一敏教授在数十年的科研中没有 周末 的概念,跑过的大小矿山不计其数。经费不足省着花,没钱买设备就自己造,既当设计师,又当搬运工和电焊工。 做事就要锲而不舍,不能半途而废。 张一敏 举重若轻 的话语中,透露着科技攻关的艰辛。

埋头搞科研,甘坐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二十年。这是武科大科研人员集体写照。

鄂西高磷铁矿储量约22亿吨,可满足武钢10年生产需要,但脱磷技术制约了大规模开采。企业难题就是学校科研攻关重点项目。该校成立以首席教授毕学工为学术带头人的攻关小组,多年来,一批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成效显著。武科大正着手从采矿、选矿、冶炼、环保等几个方面,为开发这座丰富矿藏提供 一揽子 方案。

该校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批中青年教授,扎根一线,实行钢铁品质。三十出头的王志刚教授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一直坚持走进生产车间搞项目,多次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年近六旬的刘安中教授每年近100天都在武钢等工厂一线,他说,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不接触实际怎么能把握好科研方向。

在湖北老工业城市黄石、在湖北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应城、在湖北矿藏荟萃之乡大冶,在 世界硒都 恩施 武科大的科研人员活跃在荆楚大地,发挥学校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建筑等学科在国内高校中所占的优势,瞄准地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通过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当政府和企业的 技术大使 、 人才摇篮 等形式,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建设。

(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梅海兵)

上一条:中国教育信息网:武汉科技大学11名女生赴 下一条:新华网: 武科大王光华教授: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