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科技日报: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纪实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15浏览次数:

课题中锻炼 创新中成长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纪实

刘曙甲 刘志伟 袁于飞

今年,武汉科技大学安排6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在校学生申请各类研究项目。截至10月28日,全校400名本科生申报了100多项课题。

去年同期,该校160余名学生竞争学校的科研课题,最终50名同学获得了17项研究课题。一年来,6名本科生独立署名的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授予的专利或正在申请专利。

学校搭建平台,导师指点迷津,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在创新中成长。

科技创新,本科生们尝到了艰辛的滋味

去年8月,04级的陈玲、夏良建等4名同学开始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 电流体力学在烟尘净化中的应用 项目研究。向晓东教授给了他们近三百页相关的英文原版资料。面对众多陌生的专业词汇,他们只好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翻译。

一段时间里,陈玲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深夜看资料,每天忙到凌晨两点多。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基础知识,他们重拾教材,并从图书馆、学院资料室借阅相关书籍,边钻研边实验。《大气污染》、《流体力学》、《工业通风》等,他们仅在图书馆就借阅了相关书籍一百多册,查资料上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了四个月。

实验需要高比电阻的微粉尘。这种粉尘需要他们自己操作仪器研磨,十几分钟才能磨100克左右,且仪器还需要休息半小时,而他们一次实验就要消耗10公斤左右,往往4名同学磨上两个星期,一次实验就用完了。

孙婧、龙娟等4名同学参与 微波诱导氧化技术对难降解废水的处理 的课题。一般情况下,每次实验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有时仅仅烘干实验药品,就需要1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孙婧说,时间难熬还可以忍受,最令人沮丧的是实验没有结果。他们的实验,失败近百次。

科技创新,本科生们站在导师的肩膀上

资环学院的彭志坚教授,已近花甲。去年暑假和春节,他放弃休息,坚持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今年,临近退休,他又欣然接受6名本科生的指导任务。他说,这些本科生很勤奋,有科研热情,善于独立思考,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有义务做他们的引路人。

去年12月,林雨同学等四人的实验,需要对钛酸铋纳米粉体的物性进行测试。钛酸铋粉体的物性不能测定,余下的实验就无法进行,林雨几人一筹莫展。他们找到刘红教授,经刘教授多方联系,打听到武汉理工大学本部国家材料重点实验室有这种设备。刘教授和同学们一道挤了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武汉理工大学,花费一千多元检测了八个样品。

去年冬天,范先媛等三名同学共同做 一种双极电晕放电等离子体脱硫脱硝 实验。这是武汉市科技局的攻关项目。在做实验时,他们发现实验装置的钢针被腐蚀得比较厉害。经过分析,确认是二氧化硫溶于水蒸汽后形成的酸雾所致。他们向指导老师向晓东建议,自行改进实验装置,用细小的铜管代替钢针,得到了向晓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改装试验装置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这种改装的实验仪器,已经应用到学校实验室的日常教学之中,受到试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科技创新,本科生接触到了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磊等三名同学在做 烧结活化剂的实验研究 时,发现锰矿渣的固结剂效率不是很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固结剂的思路,得到了指导老师彭志坚的充分肯定。经过多次试验研究,他们研制的这种新型固结剂,效率比传统的固结剂提高了一倍,还大幅度降低了费用。

环境工程专业的林雨等四位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传统处理工业废水都是用二氧化钛做光学催化剂,然而,这种催化剂的效果并不理想。他们想另辟蹊径,找到一种效率更高的新型光催化剂。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他们了解到钛酸铋纳米粉体可能是更好的催化剂。去年整个冬天,每个周末,他们一进实验室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做了几百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实验降解酸性大红的效率一次性达到92%,二次处理后超过94%。今年9月,他们的科研论文《三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降解水中酸性大红》发表在《环境工程学报》上。

科技创新,本科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促进了就业

资环学院的汪智德,本科阶段在彭志坚教授的指导下,在核心期刊《烧结球团》上发表论文。走上工作岗位后,他陆续在《烧结球团》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现在已是攀枝花钢铁集团的高级工程师。

07届毕业生陈亮,在武钢集团的招聘中凭一篇科研论文,击败众多名校毕业生、研究生,被择优录取。后来,他觉得考研发挥得不错,就与武钢协商,想放弃这个职位把机会让给别人。今年4月,他考研未被录取,当他再次提出想进武钢时,武钢看中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破例再次录取他。

自2006年7月设立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自然科学类)创新基地 以来,该校的学生科研活动出现可喜局面:第一批形成了十七个创新团队,第二批形成了十五个创新团队。一年多以来,共有600余名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该校校长孔建益说,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他说,武汉科技大学将继续从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大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并将学生的创新成果量化,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2007年11月7日《科技日报》一版)

上一条:光明日报: 武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实践性教学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 武汉科大青年教师上讲台先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