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杨邓)5月8日至9日,第六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荆楚文化发祥地荆州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楚文化传承创新、屈原研究、楚辞研究等展开深入交流,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4级研究生杨邓受邀参会并作学术报告。
开幕式上,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小容与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同时强调,要自觉承担弘扬楚文化的重任,大力推进楚文化的对外展示交流、挖掘整理保护以及文旅融合发展。中国屈原学会资深会员代表刘石林、日本东京大学谷口洋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凤显教授先后致辞。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强调,要坚持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要整体研究楚文化兴亡过程,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同时做好楚文化遗存、屈原等楚文化代表人物生活遗迹的发掘保护与恢复工作,向世人复原楚国全盛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面貌。
在楚国与楚文化研究分组讨论环节,杨邓以《黄石西塞山神舟会的独特魅力》为题,系统梳理了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屈原文化的深层关联,阐释了西塞山神舟会的历史渊源、独特魅力、传承与发展,揭示了民间祭祀活动中蕴含的楚文化集体记忆,同时提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其历史考据和研究视角得到宁波大学杨成虎教授等专家的肯定。
大会总结发言阶段,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毛庆指出,本次学术活动在结构和形式上有两大特点,学术研讨会和年会联合举办,既保持了学术深度又彰显创新活力,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涌现为楚文化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杨邓表示,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学术传承的温度,体会到楚文化中“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作为青年研究者,要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从历史文化遗产中继承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屈原学会、长江大学共同主办,设有3个分会场和1个硕博论坛,期间还举办了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国家遗址公园等楚文化现场公开课,为推动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