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甘子怡 石晓妍)7月4日,我院温州风筝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温州刘氏风筝传承人的手工作坊,开展风筝扎制技艺学习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以“乘风启航,筝承匠心”为主题,旨在促进青年学子了解并传承温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坊内,温州风筝非遗传承人刘锋现场演示盘鹰风筝的扎制流程,详细讲解选材、劈篾、绑扎、裱糊、绘画等工艺要点。实践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刘锋演示的核心工序。过程中,团队成员李欣琪问道:“风筝骨架曲度是否有什么标准要求?”刘锋介绍道,刘氏风筝制作需选用阴干三年以上的毛竹,关键部件厚度误差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
在观摩学习后,实践团队成员在刘锋的指导下,动手体验了风筝制作中的部分简单程序,例如使用篾刀处理毛竹、尝试基础绑扎步骤等。通过亲手操作篾刀感受竹材的韧性,并练习调整绑扎角度与力度,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传统手工技艺对材料特性、手部稳定性和操作精度的具体要求。团队带队老师杨金融表示,这一实践环节使成员们对风筝制作的复杂性与精细度有了更深了解,加深了对传统技艺的理解。
关于传承现状,刘锋坦言道:“目前全国掌握全套传统技法的匠人较少。手工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有限,导致青年群体从业意愿低。”面对挑战,刘师傅表达了推广风筝技艺的愿望,“风筝飞得高,全因手中线握得牢。”针对李雨萱提出的职业化传承难题,刘锋强调核心诉求并非要求从业者全职投入,而是希望技艺能代代相传。“不必人人以此为业,但求代代有人相传,关键在于保持对扎制技艺的认知和对风筝文化的关注,以此维系技艺的生命力。”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了解刘氏风筝的技艺,来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并实现其代代延续。团队成员陈雪在活动结束后感慨道:“亲眼看到刘师傅制作风筝,以及在社区活动中居民们抬头欣赏风筝的场景,让我体会到刘师傅话中的意义。风筝线的价值,不仅在于控制风筝,更在于它将制作者、放飞者与观赏者连接起来,共同维系着这项技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