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新闻 >> 正文

【研究生】【外国语学院】科技向导探非遗 双语融合扬自信

作者:管天天 李思祺编辑:周同江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管天天 李思祺)旨在为乡村教育注入了跨学科融合的新动能,为非遗保护开辟在数字时代与青少年对话的独特路径,7月5日,我院研究生“沁研计划·励志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于湖北省保康县寨湾村推出“双语非遗”主题课程。

据悉,沮水呜音是流传于湖北保康的传统音乐,属国家级非遗,原称巫音,源自古代楚地,因沮水得名,演奏乐器含长号、呜音喇叭等,班子5至7人,有偷换气等三大传统技法,音调幽暗神秘,结构原始粗犷,代表曲目有《沮水呜音》《雀雀灵》等,多用于祭祀、红白喜事,蕴含楚地文化特质,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非遗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陈妮娜系统讲解“豆包”等AI工具的操作流程,引导学生们分享家族与沮水呜音的故事。她通过展示由易到难的AI指令梯度训练,从“非遗分为哪些种类”到“沮水呜音传承人的保护建议”,引导学生们借助智能工具自主探索保康县非遗文化。

学生们现场演示AI指令,在课堂互动环节分享了沮水呜音相关故事。学生罗家锶通过豆包查询“沮水呜音传承人的故事”,王述银作为王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针对沮水呜音口口相传无曲谱的情况,王述银通过哼唱传谱,努力记下曲调,将部分曲目整理成谱,使沮水呜音有了更便于传承和保存的方式,他还会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乐队的学徒们,通过口传心授,将沮水呜音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代代相传。

罗家锶通过查询到的信息给身边的学生们复述,他感慨道:“AI为我打开了世界上的另一窗口,接触到许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故事!”陈妮娜表示,希望通过AI技术架设桥梁,让非遗保护走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他们用英语讲述家乡的沮水呜音故事。

实践队老师吴晨晨总结:“本次课程创新采用‘科技+文化’模式,将本土非遗转化为双语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手段激活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 ‘活’在当下,‘走’向世界。”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六斗小学喜迎新 安全教育并肩行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光影宣讲润童年 七七事变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