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朱悦 张雪)为深化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推动校院合作共筑防艾坚强防线,7月7日上午,我部社会实践队在红安县人民医院成功举办防艾知识专题交流会。活动由我部“白衣天使志愿者服务联合队”成员马俊宇主持,特邀红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科主任鲍志军担任主讲嘉宾。我部2023级辅导员赵梦霄,2024级辅导员葛扬,红安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吴光洁,郑贵琴,柯维,李校晖及其他我部社会实践成员共同参会。交流会紧扣“知识共享、能力共建、长效合作”目标,开启了校院防艾协同的新篇章。
马俊宇阐述了交流会的背景与核心目标:旨在吸收基层防艾实战经验,助力医学部“白衣天使志愿者服务联合队”优化校园与社区防艾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共享优化传播体系,研讨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并以此为起点搭建常态化校院联动机制,促进防艾实践深度融合,为后续跨区域防艾工作锚定协同方向。
在成果展示环节,马俊宇系统回顾了近三年医学部防艾工作成效。团队坚持“知识普及+实践干预”双轮驱动,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通过组织防艾调研、技能比拼大赛、同伴教育等项目,精准分析不同群体认知现状并形成多份调研报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校医院与社区开展的毕业生免费艾滋病筛查活动,相关工作多次获我校官网报道。
会议聚焦实践难题展开深入研讨。马俊宇剖析了当前面临的四大挑战:宣传方式对青少年、流动人口等特定群体触达效果有限;部分高危人群检测配合度低、随访干预难度大;专业医学术语造成传播障碍;网络谣言(如“蚊虫叮咬传染艾滋病”)干扰公众正确认知。
针对艾滋病特点与防控策略,主讲专家鲍志军主任进行了专业解读。他详细阐释了HIV的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并澄清咳嗽、握手、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染。他强调,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毒载量在6个月内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即U=U原则,测不到=不传染),此时感染者无传染性,且母婴阻断技术能有效将新生儿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
结合红安县丰富的基层防艾经验,鲍志军主任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在宣传创新方面,可借鉴“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模式,探索社会组织介入MSM(男男性行为者)群体干预;推广“爱检鄂”等线上免费检测预约平台,提升便捷性与隐私性。检测优化上,推广唾液、尿液等非血液检测方式,降低门槛,保护隐私,提高高危人群检测意愿。内容传播需采用“故事化+生活化”表达,如引用“中国地质大学朱力亚公开HIV感染经历”等真实案例,增强说服力与共鸣。针对谣言治理,要运用科学数据精准辟谣,例如阐明“需同一蚊虫对感染者及非感染者反复叮咬约2万次才可能发生一次感染”,以可视化的科普方式消除公众误解。
葛扬在总结中表示:“此次交流会实现了基层临床经验与高校实践探索的深度碰撞。医学部将积极吸纳宝贵建议,以‘故事化传播提升吸引力,精准化干预增强实效性’为着力点,推动防艾工作更加贴近青年需求,更具务实成效,将红安的实践经验有效转化为守护校园健康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