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黄素菲 李思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形式,7月9日上午,我院“梦载星河”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黄素菲组织桑梓4班学生开展了一堂甲骨文学习与粘土制作实践活动课。
课程以看图猜字游戏导入,黄素菲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其造字规律与其在汉字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在解析造字规律时,黄素菲引用《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甲骨文已具备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比如'车'字就是古代双轮马车的俯视简画。”
为佐证其文字学价值,黄素菲特别强调:“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甲骨文单字已有4000余个,其中1500字可与现代汉字建立演变谱系。”当得知这些刻于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是现存最古老的汉字体系时,学生们专注观察教师展示的甲骨文摹本。
在讲解后,学生们参照甲骨文字形卡片,使用黏土制作立体甲骨文字,还原所选甲骨文的形状。在成果展示环节,多件作品呈现了甲骨文“因形赋义”的特点。如学生复现的“日”字,通过黏土凸起圆环与中心圆点,还原了太阳的拓扑结构;“山”字则以三座黏土峰峦展现商代先民对山脉的抽象表达。
“将甲骨文学习与手工实践结合,是希望孩子们能更直观、更亲切地感知中华文字的源头之美,”黄素菲在课后分享道,“当指尖触碰到这些由自己‘复原’的古老文字时,文化血脉的传承便有了具体的温度。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激发他们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学生陈长煊表示:“亲手做一遍,比光看更容易记住这个字的样子和意思。”据悉,学生们制作的粘土甲骨文作品将在班级文化墙进行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