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新闻 >> 正文

【理学院】春蚕不老润桃李 数道新程霞满天

作者:周方怡 张雨晴编辑:王翔宇发布时间:2025-11-23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周方怡 张雨晴)2022年,由汪品先、戴建业等组成的“‘银发知播’群体”获得了当年“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荣誉称号,他们卸甲未卸志,白发亦生辉。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夕阳正红的身影——李德宜。他在黑板上写下公式,笔触清晰从容,引导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思考。他用逻辑的明灯破开思维的迷雾,以温暖的陪伴引领学生成长,用“授人以渔”的慷慨回应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

李德宜,理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他主持多门省级精品课程,牵头湖北名师工作室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指导学生在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屡获大奖。科研上,他聚焦积分几何等领域,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30余篇论文。退休后,依然坚守课堂、拆解微分方程、梳理解题逻辑,成为我院无数学子成长路上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

知行合一,勇攀高峰的学者

“我始终谨记着我的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学习就像农民种菜,平原上竞争多,菜价低廉,如果你愿意扛着锄头走上高山,在高山上种菜,那你的菜就会很值钱。”李德宜说学数学千万不要怕难,在他曾经求学途中,也面临着学不懂的困境,但是他愿意做“扛着锄头的那个农民”,从论文摘要看起,梳理思路,从半知不解到提取出属于自己的见解。

“要想在数学的路上走得远,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在研究途中李德宜最看重的不是攻关难题,而是“简单但需要持续”的工作,数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正体现在看似简单的基础上,李德宜坦言:“面对一个n维问题,你可能会说难,但是我们可以一步步把n维拆解为二维,只要你解决二维问题的基础牢靠,那最终任何多维问题都难不倒你。”

有教无类,授人以渔的教师

“我认为所有人都有能力学好数学。”网络上“天赋论”的观点蔓延,而李德宜坚信学好数学是一种能力而非基因。“耐心”是几乎所有上过他课学生们的评价。在他的引导下,复杂的证明变的脉络清晰,“每次给学生讲完题目后,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拨云见日的表情时,我都由衷感到欣慰。”

下课之后,李德宜还会组织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额外辅导,在他的身上,数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号与定理,而是一趟耐心铺就的旅行。

“比起教会同学们解出某到题,我更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素养。”李德宜认为熟练运用公式其实是数学中最简单的部分,理解抽象的理论和证明则困难许多,他在课堂上反复推导,多方引证只为让更多学生参与思考,学会用逻辑的力量解决问题。

除了担任本科学生的数学分析的讲师,李德宜同时也是五个研究生的导师,相较于本科生,李德宜承认他对研究生更加“偏心”。除了关注学业,他也会时常过问学生的生活现状和情绪问题,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

与时俱进,矢志不渝的管理者

李德宜深耕讲台,坚守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当谈到往届学生与新生的差异,他深刻地指出如今的学生都带着一股朝气,这种青春的气息让他感到欣慰,但同时新生们普遍缺少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深钻科研的耐心。

李德宜始终认为,逻辑思维是与思政思维同等重要的,思政思维强调何以为人,而逻辑思维则强调应该明理。李德宜身为我院的前任院长,对我院的学子抱有殷勤的期待“既然身为理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做一个懂理论的学者,更要当一个明理的人。”

面对时代的发展,李德宜还主动更新教学方法。相较于单一的板书,他乐于使用演示板,扩展信息的表达渠道;相较于传统的教材,他更倾向多教结合,增大信息获取的渠道。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数十载春秋,他是讲台上不灭的灯,是学院里坚实的舵,是莘莘学子心中,那座永远温暖、永远可靠的灯塔。“我对于知识慷慨,但是我对时间从不慷慨。”他也寄语学生珍惜时光,将宝贵的时间用于自我发展,最终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下一条:【学生社团指导中心】召开“向日葵计划”志愿服务队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