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寻访民间手工艺人 学做风筝民俗传承

作者:舒杨杨 孙悦 谢尊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舒杨杨 孙悦 谢尊)11月4日上午,文法服务队前往武昌区都府堤社区开展了朝花夕拾之寻访民间手工艺人的活动,拜访民间手工艺人惠敏,学习风筝制作。

惠敏今年67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在2001年就退休了,此后一直致力于风筝的制作与发扬。他在风筝领域颇具造诣,是国家风筝比赛二级裁判,也是武汉市风筝协会元老级别的大咖。十六年来他带出了许多学生,更带动了无数人学习风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风筝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大学问,学风筝就是在感受民俗文化,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

惠老这些年硕果累累,展览室里挂着各式的风筝和获得的奖项。在带志愿者参观时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历程:从木鸳、鹞、纸鸢到风筝。他结合“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了风筝多样的用途,还谈到了风筝飞行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如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广博的知识面让志愿者们叹服。

随后到了重头戏:风筝制作。惠老拿出样品,展示风筝构造和制作流程。从制作到放飞可以概括为“绘、糊、扎、放”。绘,给风筝布上色;糊,安装骨架糊在筝面上;扎,穿线将骨架、筝面和线轮扎牢;再装上“尾巴”就可以放飞了。惠老在志愿者之间穿梭,讲解要点:“骨架要‘先横后竖’。在交点的位置穿线打结,再在交点下半段二分之一处打结。两处打结的连线角度要在85°到90°之间。”

看着志愿者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惠老很欣慰:“风筝讲究‘平衡’、‘对称’,和古代文化相适应。风筝还包含了浓浓的地域文化,目前我国还有四大风筝派系比较繁荣,北京的沙燕风筝、潍坊的龙风筝、南通的鹞子风筝和我们武汉的盘鹰风筝。风筝材料来源简单,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才能在众多流失的民间手工艺中幸存,这也是民俗文化的魅力。现代人太浮躁了,需要通过学习民俗文化来学会沉淀。”

风筝作为一门民间手工艺一直有没落的风险,如适合做筝面的轻如薄纸的无纺布,由于需求少正在慢慢淡出市场。但就像惠老的夫人江金萍所说:“他一直将风筝作为爱好而不是商品来贩卖,能看到有人因为他而改变。民俗的传承是有意义的,一个人能带动一片人。年轻人更要有传承文化的担当!”承载着老一辈民间手工艺人的深切厚望,志愿者们离开返校,将民俗文化传承的使命镌刻在了心中。

上一条:苦荞茶“上线”校园 学子力推中医文化 下一条:六大高校外联部聚首武科大 召开武汉市首届高校外联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