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挑战杯”背后的故事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14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鲁琪 见习记者 方越)一份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近半年的调研,八人的团队,他们用青春与热情彰显了对“挑战杯”这项赛事的热情,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自6月份开始,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拉开帷幕。这一消息让不少学生们异常兴奋,都迫不急待的想要参加。我院13级国贸专业的鲁琪找到学院团委书记刘帅老师,向他表明了自己参加比赛的强烈欲望。经考虑之后,刘帅热心地给了她两条建议:自己联系辅导老师,让其帮忙组队,提供课题。除此之外,还需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确定课题。最后在鲁琪的不懈努力下,团队终于组起来了。

烈日下的调研

由于团队课题是大学生暑期兼职,所以大家的调研行动只能等到8月底才可进行。8月的武汉如火炉般炎热难耐,但团队成员们仍然坚持调研。

成员们共调查了武汉地区13所各层次的学校。为了提高效率,成员们分成两组,分别走访调研。因为各大学之间分布较散,大家一天要走访至少3个学校。累了,就在公交站台上休息,渴了,就掏出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灌几口。

除了炎热的天气,调查过程中的困难也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感到艰辛和不易。一次,去一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由于该学校所处的位置十分偏远,团队的成员们倒了几次车才到达该校。

当成员们进入学校发调查问卷的时候,宿舍的楼管阿姨却将大家当做是做暑期兼职发传单的学生,拒绝让队员们入内。无论大家怎用费尽口舌地解释,表明自己的身份,楼管阿姨始终都不松口。后来,在张亚菲学姐的建议下,成员们都把问卷装到书包里,在其他学校被安保人员询问时都主动出示自己的学生证,这才没有再发生同样的尴尬。

困难重重的论文写作

素材收集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个工程量浩大的环节――论文撰写。作为一群刚上大二的学生,专业论文是从来没有接触的东西,更不用说自己执笔来写了。

不过,几位研究生学姐在论文写作方面给予了团队成员极大的帮助。她们不厌其烦地指导队员们。从最开始的规范格式到论文成型后的修改,她们字斟句酌,没有一丝马虎。

有时队员们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邮箱里躺着一封新的邮件。打开一看,才知道是研究生学姐发的论文修改意见。再看看发送时间,往往都是凌晨一两点。在自身学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她们仍然尽心尽力搜集相关资料,指导队员们撰写论文。这样团队成员们都感动不已。

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队员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虽然之前也做过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看过一些专业论文,可是自己写起来却困难重重。“那种感觉就像肚子里有墨水却倒不出来,十分难受。”团队成员梁优优说道。

在经过接近一个月的构思和撰写后,队员鲁琪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出炉。“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是对过去几个月辛勤调研的最好总结,很感谢研究生学姐给我提供的帮助。”她激动地说。

队员谢光也表示在这个团队里,自己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有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充满欢乐的报告撰写

在调研项目接近尾声时,成员们开始了调研报告的撰写。团队有8名成员,其中包括4名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在报告的撰写中,每个研究生辅导一个本科生,这样就使得8个人能够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每天晚上6点30分,图书馆407集合讨论,然后撰写报告,这已经成了队员们的生活习惯。在这段时间里,八名成员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内心所有的想法都是与调研课题相关的。食堂的餐桌上、沁湖畔的石凳上、回宿舍的石子路上……校园里,处处都留下了他们讨论的足迹。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生活让大家都感到非常充实和满足。

“也许以后‘挑战杯’赛事结束之后,我们可能还会怀念这段日子吧。”成员尹春丽回味道。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将进行团队项目的评比。“经过整整五个月的准备,希望我们队能突出重围,在众多的队伍中脱颖而出。”队员鲁琪这样祝愿道。

上一条:第一届消防安全知识与技能竞赛决赛举行 下一条:光棍节不孤独 姐姐千里递尺素